1月16日,穩坐二線手機品牌頭把交椅的金立突然傳出股權被凍結的消息,原因是金立拖欠供應商歐菲科技6億元貨款,被該企業向東莞市人民法院申請了保全。
公開資料顯示,在2017年初,金立開始大力推廣S系列,花費數億元開啟了類似OV的廣告轟炸和明星代言策略。另外,2017年7月金立宣布在重慶投入50億元建設生產基地,又在深圳前海興建金立大廈。
或許,金立的這些舉動極大消耗了現金流,再加上銷量不如預期帶來的庫存壓力,最終導致了金立的困境,也由此引出人們對手機產業鏈的擔憂。
(一)集體淪陷?
曾經在中國叱咤風云的三星,在連續經歷“抵制薩德”、“韓流消退”和“電池爆炸”事件之后,在國內的銷量一落千丈,幾乎被“宣判死刑”。而另一個手機巨頭蘋果在中國的份額也是飛速下滑,好在有中美貿易這個強大的保護傘,蘋果在中國市場避免了三星式的自由落體硬著陸。
面對兩大外國手機巨頭在中國大陸折戟沉沙所帶來的機遇,位于第二梯隊的金立、中興、聯想、TCL、酷派等均未把握住機會,銷量不升反降。相反,2017年二線手機品牌呈現集體淪陷之勢。這一年,聯想ZUK與Lenovo手機品牌雙雙被砍掉;三年虧百億的酷派和一度風光的樂視手機因創始人賈躍亭遠遁美國造車而難覓蹤影;TCL通訊設備上年同期下降36.2%;而曾經風光的中興也在中國手機市場幾乎失聲。
(二)洗牌潮?
各種分析表明,2018年國內手機需求量大幅下滑恐不可避免,加上蘋果、三星等優質資源繼續退出和市場向華米OV等一線品牌進一步集中,無論是二線手機品牌,還是上游手機供應鏈廠商,都將迎來猛烈的洗牌潮。
首先,市場的突然集中。2016年,華為、小米、蘋果、vivo以及OPPO占據了中國手機市場的79%,到2017年10月,這個數字擴大到了瞠目結舌的91%。這意味著金立、中興、魅族和聯想等公司很難在國內市場找到立足之地,隨著二線品牌份額消失的,還有大量供應商。
其次,消費力降低。2017年12月15日集微網發布的砍單消息顯示,有的廠商訂單縮水約10%以上。最終受影響的,仍然是整條產業鏈當中比較薄弱的供應鏈環節,并引發倒閉潮。
另外,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提,2017年主控芯片、屏幕、內存、元器件MLCC、鉭電容、鋁電解電容等大幅漲價引發瘋狂炒作,在缺貨的假象下,不少屯積了大量物料的供應商很可能面臨斬倉出貨的風險,由此引發的倒閉事件將不勝枚舉。
(三)深層原因何在?
還有一個頗為敏感的話題是,三星、蘋果市場份額的斷崖式下滑可能引發更大危機。這兩家企業占據手機高端市場,是中國數以千計的直接或間接供應商的主要利潤來源。Counterpoint發布報告顯示:2016Q3-2017Q3國內手機市場上,蘋果占9.6%,三星僅占3%,但在利潤方面,iPhone仍占據大部分利潤,三星也達到了26%。試想,如果這兩家企業把產能轉移到東南亞、印度市場,后果將不堪設想。
事實上,對市場極為敏感的資本已經選擇了用腳投票,不少手機上游供應商股票持續走跌。
在A股市場上比較知名的幾家手機供應鏈企業中,歐菲光、藍思科技、江粉磁材的股價整體呈下跌趨勢。
2018年注定是很多手機產業鏈供應商的關鍵決斷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