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感覺到,每次去超市掃貨,本來都只想買一點,結果出來的時候都是滿滿一車。其實,逛超市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內幕”。
在3·15來臨之際,超市資深理貨員趙先生就超市的“潛規則”,給大家進行一次大揭秘。
1.大包裝比小包裝更貴。
很多消費者會有“買得多比買得少實惠”的慣性思維,其實,很多商品的大包裝價格都比小包裝貴。這種情況大多存在于休閑食品中,如飲料、薯片等。
而且這些商品的重量,價格往超市購物的幾個“內幕”
往都不是整數,比如480克、458克等,消費者一時也算不清到底哪種更劃算。
2.最想賣的東西放右邊。
超市利用大多數的人習慣用右手的行為,將最想推銷的、利潤較高的商品,放在主購物通道或展柜的右側。所以,逛超市不妨多用左手拿貨。
3.薄利多銷拼“守住”入口。
走進超市,迎面可能就是一堆特價商品,請保持冷靜,越是容易看到、拿到的商品,越是超市利潤較高或急于出手的商品。
人們總認為前面的貨物一般,里面還有更好的,所以往往越到最后買得越多。
4.新鮮商品也許在最里面。
有些超市擺放牛奶、酸奶、冷藏柜食品時,喜歡把最新鮮的產品擺在最里面,每天逐漸更換。如果你想購買出廠日期最近的,那就把最里面的商品“掏”出來。
5.蔬菜水果利潤最高。
超市中的蔬果大多陳列在中心位置,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心理學研究發現,人們對色彩繽紛的食物有一種本能的興奮,購買欲容易被激發。
第二,大多數超市都將這個區域承包給供應商,雖然價格比菜市場貴得多,但在超市也能賣出去。
另外,很多果蔬宣稱是“綠色有機”產品,其實未必是真的。
6.被切開的水果來歷可疑。
分切的水果可以吃多少買多少,這種銷售方式表面看很方便消費者,其實來歷可疑。超市每天都有大量水果因外觀或變質等問題無法銷售,有的商家會化整為零,分裝銷售。
7.價格便宜?可能不一定。
超市使用心理學上的“暈輪效應”,將食品、日雜等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定低一些,讓你形成這家超市比較便宜的印象,并且不自覺地以為所有東西都便宜。
然后,有些超市再將別的物品定較高的價,把損失彌補回來。
8.現做現賣以味誘人。
食物的香味會刺激人體各種消化酶的分泌,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增加食品的購買量。這時候,請一定要冷靜!吃多少買多少!
9.兒童的錢最好賺。
最容易出現購買沖動的是孩子。兒童的消費是非理性的,并且占有欲很強,可以在情緒上“操縱”
父母。
正是利用這種消費心理,超市里有一套賺孩子錢的銷售策略:第一就是精心布置兒童產品展柜;第二則是在孩子必經之路放上誘人的食品,第三則是把兒童產品擺在女性必需品的附近。
10.買一贈一有貓膩。
少部分會商家悄悄提高商品價格后再附送贈品;也有許多超市常將快過期的商品與正品捆綁銷售,消費者往往忽略它的生產日期。
11.特價區渾水摸魚。
超市里常常會搞促銷,但有些促銷未必真的便宜。
比如,在特價區會混有一些原價的東西。
其實,很多特價商品并不“超值”。
12.和視線平行的商品利潤高。
超市商品擺放有一個共同原則:你容易拿到手的永遠是商家最想賣的。
所以,超市一般把利潤較高或者快過期的產品放在1.5米到1.7米的高度之間。
請記住,你只要踮踮腳或彎下腰,就可能選到物美價廉的商品。
13.利用燈光以“色”誘人。
曖昧的燈光往往讓食品更嬌艷,一般來說,肉類常用紅燈光,面包類常用黃燈光,海鮮類常用藍燈光。
14.結賬是最后一道購物關。
調查發現,相比迅速結賬的人,被“困”在長長結賬隊伍中的人,購買貨架上糖果、飲料的幾率要高25%。收銀臺邊的商品一般是日用品或經濟實惠的小型零食。
15.右側收銀臺人比較少。
據某超市提供的數據,兩側的收銀臺往往比中間的人流量小。
而面對賣場,最右側的收銀臺一天接待的顧客,比最繁忙的收銀臺約少10%,所以建議你推上車,靠右,選最右邊的悄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