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市場競爭激烈,必須隨時緊盯市場,一是對手,二是消費者,而根本上是盯緊消費者。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一些企業仍然停留在傳統的“賣方市場”思維中,認為只要打敗競爭對手,市場自然唾手可得。
這種觀念有待更新轉變。
緊盯對手競爭意識強多年來,一提到企業競爭,在很多企業的傳統經營理念中,就是要緊盯競爭對手,“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這當然沒錯。良性競爭,是企業全面質量管理的競爭;但我們這里特別關注的是惡性競爭,其表現是“價格競爭”、“輿論廣告競爭”、“挖墻角”、“相互拆臺”等等,目的只有一個:搞垮對手,贏得對手的“市場份額”。這種現象至今仍大量存在。殊不知,這是市場初級階段的競爭思維。
在市場初級階段,消費者的購買欲開始萌動。例如過去的家庭消費“三大件”:冰箱、彩電、洗衣機,幾乎是家家必備的“剛需”。當年,僅彩電行業全國就有數十個品牌。為了爭奪市場,許多廠家最后都采取降價的辦法,最終導致市場一片混亂,整個行業甚至呼吁成立“價格聯盟”。這種無奈是當時惡性競爭的一個縮影,與通過競爭優勝劣汰推動產業升級的市場法則背道而馳。
惡性競爭的另一個后果就是我們后來看到的“降維生產”,即通過降低成本的辦法彌補競爭成本。
當年有個叫“秦池”的白酒產品,以自身難以承受的費用成為央視廣告“標王”后,產品銷量暴增。然而,要滿足迅速膨脹的市場需求,必須要保質保量,可惜企業自身產能無力,只好求助其他企業,標準不一致使產品質量下降,結果很快就盛極而衰,最終消失在茫茫商海之中。
外貿出口企業的競爭,惡性事件更突出。在海外,很多中國企業都把眼光盯在本國的競爭對手身上,施展各種手段打壓,結果損害的也有競爭“勝利者”自己,導致我們的產品在海外的利潤率非常低。
當然,在無情的市場競爭中,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可能被淘汰,特別是如果一味只盯著對手,盡管最后戰勝了對手,但精氣耗盡后無力提高和保持產品質量,最終還是會失去市場。
輕視消費者服務意識弱一些企業曾認為,要不惜一切代價打敗競爭對手,奪取市場,自然就能賺錢。這種邏輯有兩個漏洞:
一是打敗了對手,市場不一定就是你的。所謂市場就是消費者,如果你的產品并不能適銷對路,人們照樣不認可;二是你的產品質量好前景好,但如果在與對手的惡性競爭中,你“自損八百”,沒有能力擴大再生產,在一個動態的市場中,新興對手很可能會“看你傷,要你命”,因為這就是“叢林法則”。
企業如人,精力有限。從“技術上”講,任何一個企業在制定市場戰略的時候,都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會選擇某一個側重點。在法律法規日益完善、消費者選擇日益廣泛、消費體驗日益重要的新消費環境下,如果像市場初級階段那樣,仍將營銷重點定位在緊盯對手的策略上,那么無論新老企業,都必然會在其他方面用力匱乏,比如在對消費者的研究和服務方面,人、才、物方面的投入就會薄弱,有意無意就會導致重營銷手段,輕消費者體驗的局面,比如我們日常在與企業打交道的時候發現,售后服務的力量十分薄弱,一些客服人員不熟悉產品、態度蠻橫素質差,導致很多小矛盾小問題因為“斗氣兒”而擴大,這對企業的影響十分不利。企業領導無力顧及投訴這種“消費者真正的痛點”,此刻可能仍然在苦苦地研究競爭對手。
研究消費者才是發展的重點互聯網時代,有個“流量”的概念,也就是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誰爭取到更多更優的流量,誰的成功概率就更高一些。
產品質量、企業管理當然重要,這是企業發展的基本前提,但什么才是企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呢?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如果你還在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等內部事務上躊躇,怎么能與競爭對手較量?除非你是沒有品牌的手工作坊或過了今天不要明天的小企業,作為一個有志向的企業,必須要把重點放在市場上,時刻關注消費者動向,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市場有規律但特點是變化快,只有隨時掌握消費者動向才談得上去滿足他們的需要,企業才能生存發展。這才是市場化的思維。
前年,復旦大數據曾發布過一個消費數據報告,顯示方便面與啤酒的消費數據明顯下滑,有調查顯示多數人認同方便面對身體是有害的,這說明國人的健康觀念已經逐漸的強化,對食品的選擇會帶上健康與否的辨識眼鏡。同時報告還指出,健康食品的消費比例已經上升,護膚與化妝品的消費竟然達到了10%以上的增幅,男士們購買護膚產品的人越來越多。這些都預示著市場在變化。如果不看這些變化,還象以前那樣認為只要把產品質量搞上去,甚至還認為“酒香不怕巷子深”,肯定就要落伍了。
消費觀念的改變意味著整個消費結構的重組,這背后更醞釀著更多的創業機遇。那些有心的企業,會把產品質量和企業管理做為自己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然后會隨時瞄著市場,會主動研究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的變化,一旦發現變化和機會,就會迅速做出反應在,適應變化;同時,還會根據市場一線收集到的消費者反饋,即使調整策略,以便牢牢地把握機會,黏住得之不易的消費者。
文化與科技消費是升級的“風口”
在大環境上,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種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正是我國企業發展良機,找到這種不平衡和不充分,就能站在“風口”。企業如何才能找到這種機會呢?最重要的一條,仍然是要充分研究消費者需求。
目前,中國消費市場正發生著質變,人們的消費層次,從“有沒有”邁入“好不好”,消費者不僅僅只看重產品的實用性,更看重產品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賦能,也就是說,產品質量達到出廠標準還遠遠不夠,因為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美國咨詢公司麥肯錫對1萬名18至65歲中國人進行了訪談,并發布報告說,在中國消費者信心達到10年來新高的同時,消費者的自主意識明顯增強,也就說那種靠廣告忽悠的做法不靈了;因為消費者年齡結構更加年輕化、重視健康、品牌認知更成熟。
消費者信心是企業制定市場戰略和識別增長機會的重要參考。
麥肯錫的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超過了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前夕的指數值。
上周,全球知名績效管理公司尼爾森發布報告稱,中國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攀升,消費意愿增達到2014年以來的最高值。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表示,中國居民消費升級的趨勢非常明顯,除了滿足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外,對消費品的質量和品牌內涵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過去我們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吃穿住用,今后的消費會向安享樂知轉變,即安全、享受、娛樂、求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侯云春認為。
文化消費是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并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看電影戲劇、逛博物館書店等成為時興潮流。話劇《窩頭會館》一票難求、“美在新時代”畫展大排長龍……侯云春認為,文化消費既是硬消費,也是軟投資;文化消費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歷史文化積淀、經濟社會發展和國民精神素養的重要標尺。
科技也改變著中國人的消費觀:智能家居、人工智能幫消費者創造更加高效舒適的工作、生活和購物環境。
中國消費者在生活各個方面都依賴移動科技,這也意味著,在中國會涌現出更多融合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個性化服務及產品,它們滿足消費者日益強烈的追求個性、追求自我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