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到來,海外游學再次成為旅游市場的寵兒。
于是,越來越多的機構推出學齡前兒童游學項目,而很多家長在假期還未開始就已經給孩子報名參加了夏令營、海外游學團……那么問題來了:海外游學的含金量到底有多少?是否值得你花大價錢讓孩子出國游一圈呢?
學齡前兒童游學需求增加學齡前兒童游學的興起,反映了中國教育市場的火熱。
英國《衛報》稱,未來幾年,中國教育市場將進一步擴大——為了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中國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不斷加大投入。該報指出,目前,中國的教育市場規模已達到1.6萬億美元(約合2400億美元);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3萬億美元(約合4500億美元)。
英國廣播公司指出,2009年以來,中國嬰兒護理行業的市場規模平均每年增長55%,這反映出中國家庭對孩子的投入正在加大。“家長在教育上的投入是巨大的,特別是三歲以下兒童的教育支出逐步上升。低齡兒童教育市場的增長,折射出父母希望孩子在社會競爭中早早領先的意愿。”一項發表于2016年的調查報告顯示,三分之一的香港成年人認為,孩子應該從幼兒園開始接受教育,以便“贏在起跑線上”。持此觀點的家長中,54%認為應該盡早開發兒童智力,培養學習興趣;六分之一的人表示,孩子不能比同齡人落后。
英國廣播公司稱,如今,讓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競爭激烈的中國家長迫切希望解決的首要任務。調查顯示,教育支出在中國家庭中處于最優先考慮級別,甚至高于房地產和退休儲蓄。
讓幼兒出國游學“開眼界”
隨著中國留學群體的不斷壯大,學齡前兒童到國外進行短期游學的情況愈發常見。
6歲的樂樂在上海一家主張“蒙特梭利”式教育的幼兒園學習,去年7月,她參加了為期3周的夏令營。樂樂媽說,“她爸爸和我決定讓她大點兒后出國留學,因此我們希望她能提前體驗一下。”對她的媽媽來說,“非常美國化”的夏令營令她很滿意——在參加夏令營的100個學生中,她只看到三張亞洲面孔。樂樂也喜歡這個夏令營,因為它“非常有意思”。
小宇今年6月份剛滿5歲,目前他正在通過一種日益流行的方式了解世界:海外游學。7月5日,這個來自上海的男孩與媽媽一起,乘坐15個小時飛機,到達姨媽在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家中。按照媽媽的計劃,未來幾個月,他將在得克薩斯州首府的一個幼兒園“游學”,以“開拓眼界”。“我希望他走出去看看世界,我想知道他能否適應英語環境,與其他小朋友玩耍。”小宇媽媽說。
而最近,家住北京的糯米媽也正在研究幼兒園海外親子游學項目,計劃在寒假期間帶5歲的糯米去海外插班上1個月幼兒園。“我是看了《去泰國旅游,順便讓女兒插班上一個月國際幼兒園》那篇文章,開始有了這個念頭的。”糯米媽算了一筆賬,“我為孩子報了個線下英語課程,每年學費近2萬元人民幣。一周兩次課程,學到的非常有限。如果像文中提到的那樣,自己設計幼兒園游學計劃,只交學費和游學目的地的房租費,性價比反倒更高一些。不僅有英語環境還能體驗多元文化。”
記者瀏覽發現,糯米媽提到的這篇文章,被幾個活躍度較高的育兒公號轉載,閱讀量可觀。在文章后的評論中,很多家長和糯米媽持相似的觀點,贊同文章中提到的做法,這些家長普遍認為這種做法“打開了一個新思路”、“可以減緩焦慮”、“體驗多元文化”等。但其中也摻雜著不同的聲音,如“引發新的焦慮”、“在國內也可以體驗”、“孩子太小,收獲不大”等。
越來越多機構推出學齡前兒童游學項目無論家長持何種態度,市場已經先行一步,越來越多的機構開始推出學齡前兒童游學項目。
在線旅游平臺攜程網游學業務負責人張杰(化名)稱,“過去一年,越來越多年齡在3歲到6歲的學齡前兒童參加了海外游學,同時(中國內地的)國際幼兒園增加,幼兒園階段開設了更多雙語課程。”
除了幫助孩子們開眼界、為今后的教育做好準備外,年輕的內地父母還利用游學創造優質的親子時間。張杰說,“中國父母越來越重視親子關系,正學著與他們的孩子一起創造高質量的親子時間,這推動了親子游的需求。”
從攜程旅游今年發布的“攜程全球游學平臺”可以看出,親子游學便包含其中,在其平臺上可見今年暑假期間便有招收3歲以上孩子的幼兒園插班體驗項目;已經在學齡前兒童游學領域探索多年的新東方國際游學推廣管理中心,今年也正式推出海外幼兒園游學子版塊項目,其愿景是打造成新東方國際游學的一個獨立子品牌。
攜程基于在線親子游學用戶預訂情況和行為偏好等數據發布的《2017-2018年度游學旅行市場報告》指出,我國現有K12階段(即幼兒園-12年級)的學生中參與游學、夏令營的比例預計為5%。報告還顯示,無論是國內還是海外游學,向低齡化發展是其趨勢。
新東方國際游學推廣管理中心市場運營部副總監王寅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曾提到,雖然幼兒園低齡游學項目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所了解,但“目前還處于萌芽階段”。他認為,近年來海外親子游學需求增加,跟“80后”、“90后”家長群體的一些教育理念相關。在支持參加學齡前兒童海外游學的這些家長看來,幼兒園階段是孩子的習慣養成期,通過游學體驗多元文化有助于孩子日后的發展。
同時,到海外陪同孩子游學,家長可以觀摩游學目的國的教育模式,有利于自己和孩子在今后的溝通。
“以新東方推出的海外幼兒園親子游學項目為例,目標是希望有助于孩子學齡前學習習慣的培養和綜合素養的鍛煉,有助于家長教育理念的提升和良好家庭教育氛圍的營造,有助于整個家庭質量的提升。”王寅說。
“海外游學”
家長的游學利弊觀如此火爆的海外游學,其含金量究竟有多少?孩子出國游一圈又能學到些什么?面對學齡前兒童游學,家長的看法并不一致,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海外游學可以增長見識,得到鍛煉;也有家長擔心孩子“游而不學”,沒什么收獲。
今年2月份,北京的王女士陪女兒朵朵報了一個寒假海外游學團,“是去新西蘭的一個田園式幼兒園做交流生,周期是12天,我倆的費用將近4萬元。”王女士表示,朵朵對于這次經歷比較滿意,“她回來后,很高興地和幼兒園的小朋友分享她的感受,她覺得很新奇,接觸了很多新鮮的事物。”
而糯米媽在研究了一圈海外幼兒園親子游項目后,也覺得還是值得去的,“到海外插班讀幼兒園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她認為,在全球化趨勢下,國際化人才越來越受到青睞。在孩子生活、學習習慣培養階段,能接觸到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教育模式,利大于弊。“而且,每逢國內假期,孩子都在上各種輔導班,家長也很焦慮。帶娃出去一段,體驗和休息都能兼顧。”
不過,也有一些家長對海外游學經歷很失望。“只是帶我們到國外的代表性景點走馬觀花地看一下、去標志性建筑前合影,并沒有很好的讓我們去體驗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有的家長在網上抱怨。
“剛上幼兒園,孩子中國話還沒說利索呢”。有著多年國際教育從業背景的王佳表示,不會送孩子參加類似的項目。在她看來,選擇參加幼兒園海外游學項目的家長中有些是因為信息不對等,“家長對這個領域了解不多,就依托相關機構。但高昂的費用是否值得,每個家長的個體體驗并不相同,就看家長怎么理解了”。
和王佳持類似觀點的黃爸爸對“會不會送正上幼兒園的女兒去海外幼兒園游學”也持否定態度,“不會,從個體成長和收獲角度考量,年齡太小了。”
也有家長想嘗試,卻限于經濟、語言、假期時間等條件止步:
“我覺得一個新事物出現必然有合理性,如果有條件嘗試一下未嘗不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小孩子多見識沒什么不好。但我不會送孩子去,因為評估過我們家的經濟實力后,覺得不現實。還有我可憐的英文,自己出去都需要適應,帶娃就更難了,和老師沒法交流,說不準給孩子的是負面影響呢。”家住北京的張女士說。
幼兒游學價格昂貴根據途牛網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學齡前兒童占去年同期中國海外游學學生的6%。最受歡迎的游學目的地為美國,其次是英國。
此外,前往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的游學人數也呈上升趨勢。
在游學天數上,選擇2~4周的客戶占比達45%;選擇1~2周的客戶占比為30%;4周以上客戶占比20%。報告認為,2~4周的游學時間,暑假或寒假可以覆蓋,是中小學生最偏愛的游學時長,其次是1~2周。
這些時長的海外游學產品,一般安排學生入住當地寄宿家庭或校園,幫助學生快速熟悉環境、融入當地。
報告稱,這種游學價格通常人均兩三萬元。不過,低齡游學的實際價格可能差別巨大——從目的地來看,到泰國清邁游學一周,孩子和父母的幼兒園和酒店的費用約為6000元;到印度洋法屬留尼汪島游學13天,一名兒童或成人的全部費用為3.78萬元。
據攜程網介紹,目前的旅游市場中,有兩種類型的游學最為常見:一種是專業團體組織的夏令營,內容包括參觀文化景點或聽教育專家講座,地點以美國、英國和新加坡為主;另一種是可供孩子作為交換學生短期上課的海外幼兒園,最受歡迎的目的地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不過,在針對學齡前兒童的游學計劃中,大部分夏令營主打“貼近自然的生態文化游”。以澳大利亞來說,為期兩周的游學計劃包含參觀澳大利亞特有的龍柏考拉、游覽布里斯班的南岸公園、參觀藝術館及體驗傳統澳式農場“追逐野生袋鼠”親子活動等,還將體驗插班幼兒園課程一周,與當地一家國際幼兒園學生同班學習。
英孚教育的一份聲明顯示,在這些游學中,孩子們與英語為母語的教師練習英文,而家長們參觀名校,學習投資和移民政策,品酒或打高爾夫。像英孚教育和攜程網這樣的大企業都提供游學機會,但大多數業務都是通過小中介達成的,通常是在微信上經營公共號的媽媽們。
安全保障便成為首要話題此前,英國廣播公司曾稱,目前大約60%的中國幼兒教育學校注冊為咨詢公司或教育培訓中心。這些教學機構良莠不齊,有些教育機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標準較差,家長可能被誤導,支付昂貴的不合理費用。此外,幼兒教育機構只有10%左右的教師有教學證書。
面對海外游學漸趨低齡化的發展趨勢,無論家長的態度如何,一旦進入實踐階段,安全保障便成為首要話題。
一位游學機構的從業人員表示,國內的海外游學產品,多是團體游,且周期一般都不會太長,以兩周左右為主,“行程安排上確實是滿滿當當,非常豐富,但真正去落實的時候卻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中間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了。”
目前,市場上的確有部分游學機構收取高昂的費用,卻進行虛假宣傳,很多情況下都只是游覽觀光,“學”的成分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游”的比例能占到整個游學過程中的50%以上。如何提升和改善游學產品的質量,合理設置“游”和“學”的比例,實際上是旅行社、培訓機構、家長等多方進行市場博弈的過程。
相關業內人士表示,游學市場屬于“游”和“學”的“交叉地帶”,現有法律法規和行業標準都還沒有對游學市場作出明確的規范,對其監管所涉及的部門也較多。
行業規范不明確、資質認證無統一標準,加上缺乏完善的監管,海外游學市場很容易會滋生虛假宣傳、責任欠缺、收費過高等問題。
因此,主管部門如何監管審核、家長如何理性鑒別選擇游學項目等,還需要各地相關部門的有效引導和進一步規范。
對于家長而言,為學齡前兒童選擇海外游學項目,應該選擇較為大型的、正規的機構及旅行社,并切實了解和考察所選機構推出的項目安全保障模式和以往該機構推出項目的安全系數。
無論是參加相關機構推出的海外親子游學項目,還是家長自己設計游學路線,學齡前兒童海外游學承載的是家長希望孩子的教育實現多元化以及讓孩子體驗多元文化的期望。但幼小的孩子能否承載這樣的期望?高昂的費用能否達到家長的預期目標?這些并沒辦法量化。
在教育投資方面,量入為出是最基本的原則。跟風不能緩解焦慮,反而會增加焦慮。家長對待世界的方式在孩子世界觀、價值觀形成中有著最直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