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摩拜投入美團的懷抱為標志,中國共享單車的故事正式結束。
僅2017年,共享單車企業融資總額就達258億元。“燒錢”,給共享經濟帶來了什么?它把一些年輕人送上財富的巔峰,然后放手讓他們自由落體墜下;給一些單車制造企業帶來如潮訂單,如今市場停擺,企業急劇減產而面臨倒閉;它給街頭巷尾添上一道新的城市風景,而今如擲廢銅爛鐵,成片的殘車成為環保難題。
盤點過去兩年紅紅火火的共享經濟,繼共享單車之后,共享充電寶、共享睡眠倉、共享雨傘等等,都裝進了共享經濟這個“筐”;而未來前景,等待他們的可能都是一個個難以逃避的倒下的命運。
共享單車:幾乎全軍覆沒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監測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8年第一季度,ofo再融資8.66億美元(近55億元),摩拜賣給美團計37億美元(約233億元),滴滴接管小藍單車耗資不詳。僅對看得見的金額進行統計,加上占用的押金,共享單車累計投入應該會超過600億元。
隨著摩拜投身美團、阿里加碼ofo及投資哈羅、滴滴接管小藍,共共享經濟的資金“火焰”還能燃燒多久享單車領域的第一陣營公司基本宣布全部繳械,成為巨頭生態中的一枚棋子,至此,獨立共享單車的故事基本結束。想一想去年那些相繼倒閉的第二陣營公司,投身或依附巨頭對還能存活的第一陣營共享單車公司而言,已經是最好的結局。
目前這些公司依然能夠出現在公眾視野,已經算是幸運;更多的共享單車企業,很多消費者甚至還沒有見過它的顏色、聽過它的名字,就已經銷聲匿跡“流產”了,而實際上,資本也沒少投入資金,只是沒有“燒”起來而已。
共享汽車:前途未卜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共享汽車開始受到資本關注。去年下半年以來,共享汽車融資明顯加碼,其中,PonyCar、Gofun、TOGO途歌等共享汽車品牌新一輪融資金額都突破一億元,PonyCar的C輪融資金額更是高達2.5億元。據相關媒體數據統計,去年共享汽車總共融資近15億元人民幣。
目前,共享汽車的融資金額遠不如共享單車行業多;但共享汽車所需要的資金應該遠超過共享單車的需求。由于共享汽車前期投入的成本要遠高于共享單車,一直沒有看到巨頭們參與其中。受資金限制,規模很難快速擴大;此外,共享汽車還面臨停車費用高、充電困難等諸多影響用戶體驗的問題,因此,用戶的使用便利程度不高,加上共享汽車的盈利問題可能更加遙遙無期,因此,后續資金“熄火”。
去年,有兩家共享汽車宣告壽終正寢。友友用車創始人李宇曾對媒體表示:“共享汽車目前難盈利,費用完全不能打平成本。”盡管有預測共享汽車會是個大市場,但從目前市場情況看,如果最終要進行大規模投入,那必將是一場比共享單車“燒錢”更厲害的消耗戰。
共享充電寶:“風力”漸弱要不是王思聰與陳歐關于共享充電寶打賭,很多人可能對這一共享產品還不會特別關注。實際上,借勢共享經濟的“風口”,共享充電寶也融資達20億元。去年,該行業還一度創造了“40天達成12億元融資”的商業奇跡。
然而從去年上半年開始,共享充電寶開始洗牌。偽需求、不符合手機發展趨勢、行業混亂,共享充電寶盡管還在頑強證明自己的存在,但業內人士認為,從現狀看,未來它甚至不可能有一個像共享單車那樣被巨頭收編的可能。
據媒體報道,從去年底開始至今,樂電、小寶充電、泡泡充電、創電、放電科技、PP充電、河馬充電等7家企業均已走到項目清算階段。
曇花一現的“邊緣共享”
對于共享雨傘,人們最深刻的記憶應該是共享雨傘成為了一門變相買傘的生意。
流傳在網絡上的段子是這樣說的:繁華路段,最近出現了一批共享雨傘,共計3萬把,押金19元,半小時收費0.5元?赏斗艣]幾天,雨傘就全部被人拿回家!這將是一段經典的營銷案例,必將載入中國銷售史冊!最主要的這還是無人銷售。
去年下半年開始,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出現了“共享睡眠艙”服務,半小時6元,里面有恒溫空調、小風扇、Wi-Fi、插座等設備。但因安全隱患和治安隱患等因素,共享睡眠倉幾乎都已經被公安部門叫停。
就連衣服也都打起了共享的概念。盡管有報道,有共享衣櫥的公司做得風生水起。真的是格局限制了我的想象,真不知道什么樣的用戶,是要靠租衣過日子的。即便她們會租一陣子,這個生意燒錢和盈利的問題,恐怕也是個大難題。
去年11月,號稱融資了8000萬的多啦衣夢共享租衣APP顯示無法正常運營,頁面呈空白狀態。面對退錢要求,多啦衣夢拋出一句話:“要錢沒有,用衣服來抵。”其失敗根源,無非是用戶對共享租衣的需求并不剛性、盈利模式不清晰、服裝和快遞等成本巨大。
接下來,甚至還出現了共享電腦、共享手機......共享幾乎成為了各行各業的一劑“春藥”,短暫的激情過后,必然是萎靡不振甚至一敗涂地。
“三大痛點”
決定共享經濟命運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100EC.CN)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共有190家共享經濟平臺獲得1159.56億元投資。該研究中心助理分析師陳禮騰認為,2017年共享經濟行業存三大痛點:
一是行業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二是商業模式不清晰;三是資源掌控能力不足。
同時,該研究報告還指出,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約為52850億元。
但是,無論共享經濟領域涌入了多少投資、市場規模有多大,擺在我們面前的恐怕還是看似大而美的市場,能夠有效地整合成清晰的商業模式的并不多,能夠帶來一個個行業真正可持續繁榮的模式,至今還沒有出現或令業內達成共識。
到今天,我們看到的卻只是:
投進去1000多個億,最好不過一個滴滴,以及只能委身巨頭的摩拜、ofo及哈羅們。
一個企業或行業的創新,需要必不可少的資本投入,但是,如果沒有政府的正確引導和監管,逐利的資本只會一心掙快錢;而失去耐心的資本,往往卻成為市場或實體的災難,“狂風”過后,誰來收拾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