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雙11”結束后,兩大電商主角發布的數據顯示,京東“11.11全球好物節”11天累計下單金額超1598億元;天貓“雙十一”數字大屏上的銷售額也最終定格在2135億元。而在這些數據中,保險無疑也成為一大看點。
消費型保險出單量再創新高
以前提到“雙11”,大家更多地是關注“退貨險”、“運費險”,但今年“雙11”,多家保險公司在其天貓旗艦店及官方微信公眾賬號和自建電商平臺打折甩賣一些特定保險產品,折扣甚至高達5折,也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的目光。但相對而言,大型財險公司參與的數量明顯多于大型壽險公司,原因應該是一年期內的財險產品更適合標準化銷售的互聯網電商平臺。
據螞蟻金服發布的信息顯示,今年“雙11”當天,由13家保險公司提供的消費保險全天出單量達到11.3億筆,創下新的紀錄。
而從螞蟻保險今年“雙11”公布的數據看,保險消費從2014年至2018年“雙11”當日保單量逐年遞增,分別為1.5億單、3.5億單、6億單、8.6億單、11.3億單,平均每分鐘處理保單78萬份,平均每秒鐘的保單生成量就超過1萬單。由此可見,互聯網正在對傳統保險行業的銷售帶來改變,同時國民對于保險消費的意識正在不斷上升。
據了解,螞蟻保險今年聯手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國壽財險、太保財險等13家保險公司,推出了六大類70種消費保險,較去年增加了20種,而且,未來還有更多創新品種。
“雙11”當天的六大類保險產品包括:價格保證類、質量保證類,物流保障類、退換貨保障類、售后維權保障類、信用履約保障類。
盡管螞蟻金服和京東金融的數據都顯示今年“雙11”期間保險銷售的主力軍是短期消費型險種,但對于短期消費型險種是否適合長期投保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究竟是長期返還型保險劃算還是短期消費型保險劃算呢?
顧名思義,長期返還型保險是指經過一定時間年限之后,如果沒有出現理賠,則會返還所交保費并附加一定收益的保險。消費型保險則是一種不具備返還功能、提供約定時間保障的保險產品。
其實,伴隨保險行業的不斷發展,保險的理念已經在不斷深入人心,據2018年,央視發布的《2018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顯示,15.64%的中國家庭將保險作為投資的首選,這已是保險連續第三年排名第一。尤其是現在消費者購物有“運費險”、“退貨險”、“砍價險”,出門旅游有“旅游意外險”
時間從1天到1年不等,出國到申根國家必須購買“申根國家保險”,生病了有“防癌險”、“附加住院醫療保險”,就連平時常常接觸的車險也是一年期短期消費型保險的一種。
可以說,短期消費型保險早已深入消費者的生活中,并更加細分精準。但保險專業人士也表示,無論是購買短期消費型保險,還是投保長期人身保險,都應該首先將“保障”作為投保的目的,抵擋風險。而對家庭收入不高,資產處于積累期的家庭來說,不必因為保費過高而放棄高額的保障,具有針對性的消費型產品便能很好滿足投保人需求。
消費者對消費型保險態度扭轉
“我買了消費型健康險,從不生大病,每年還要交保費,貌似不劃算,不如把錢存著。糾結明年要不要續保。”
“幾年前經朋友推薦,我買了一份消費型健康險,有住院及手術 補貼。但這些年,我沒生過病住過院,保費都白交了。”其實,以上這種想法存在于很多購買了保險的人心中。
顯然,從網友對于消費型健康險的“印象”來看,購買這類一年一續保的險種,只要當年派不上用場,就等于把錢扔在水里,還不如存到銀行賺點利息。
所謂消費型保險,是指客戶跟保險公司簽定合同,在約定時間內如發生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保險公司按原先約定的額度進行補償或給付;如果在約定時間內未發生保險事故,則保險公司不返還所交保費。相比儲蓄型、分紅型、投資連結型等“返還型”保險,消費型保險既不具有保本儲蓄功能,也不能在提供保障的同時兼具收益,因此在一些投保人眼中,購買該險種有浪費之“嫌”。
“這樣的認知并不準確,雖然返還型健康險有‘有病理賠、無病返本’的亮點,但對于特定的群體來說,消費型健康險每年交納幾百元保費即可提供高額的疾病保障,性價比并不低。”一位保險業內人士表示,購買消費型健康險和存錢看病有很大不同。
存錢是解決目前的問題,且前提是有健康的身體,萬一遇到意外或身患重病,收入中斷,只能用攢下的錢去看病,卻無力繼續存錢。
而消費型健康險是解決未來的問題,每年交納一定的保費,遇到大病等情況,可隨時提供遠高于保費的急用資金,以最少的投入獲得較大的保障。
事實上,也正是由于“沒有出險就不返還本金”的特點,消費型保險才具有保費低并且保障高的優勢。所以,消費型保險不等于“浪費型保險”,只要投保人在投保時結合自身實際,購買時有所側重,這種沒有返還性質的消費型保險產品也能提供實實在在的保障。
量體裁衣選保險產品徘徊在各類產品之間,有人認為“儲蓄型保險好,因為它既有保障功能又有投資功能,繳納一定期限的利息是按復利計算”;也有人認為“消費型保險好,因為它便宜,而且一旦發生大額、不確定的風險損失,賠付高也更劃算”。實際上,合適的才是最好的。
以消費型壽險為例,一般保障期是一年,保費低但保障高,適合經濟收入不高的人群和參加工作時間不長、收入不穩定的年輕人;而儲蓄型壽險,則屬于定期、保費較高的類型,適合經濟收入高且穩定的人群,在理財的同時,也獲得風險保障。
再以重疾險為例,對20至30歲之間的投保人而言,如果不幸患重疾的話,家庭承受的醫療費用會更高,因此可以選擇“儲蓄型+消費型”的組合重疾保障。“特別是對于年紀尚輕、事業處于成長期、消費開支較大的人群,可適當加大消費型重疾險的比例,某些階段可控制在60%甚至80%。”某壽險公司業務經理介紹,過了40歲以后,身體素質下降,消費型重疾險保費開始大幅提升,而儲蓄型重疾險的保費提高比例卻相對不高,因此在35至40歲階段,可以降低定期消費型重疾險的比例,同時增加在儲蓄型重疾險上面的投入。
“過了45歲之后,儲蓄型重疾險的比例需要逐步提高到95%甚至是100%,當然一些特殊情況除外,比如強體力工作低收入者,危險環境工作低收入者等。”上述壽險公司業務經理介紹。
“消費型健康險更適合收入水平較低,希望以最低保費獲得較高保障的消費者,這類群體尤以剛參加工作的單身人士居多,他們收入不高,需要積累資金為成家立業做準備,因此沒有多余資金支付較高的保費,但可以通過投保年交保費較低、保險期短、利于靈活調整的消費型健康險來實現未雨綢繆。”一位保險業務經理建議,在挑選產品時,消費者要結合自身實際有所側重。
比如,對男性消費者來說,購買此類保險應格外關注重疾方面,而且,基于目前重大疾病的治療費用平均在10萬元左右,因此男性投保消費型重疾險,保額在10萬元至20萬元較為合適;女性消費者因體質較為特殊,易遭受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女性原位癌等疾病困擾,挑選消費型健康險時,要格外關注所購產品是否承保這些特殊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