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愛美”需求催生龐大市場,龐大的市場又催生更多的“無知無畏者”進入市場,就這樣,醫療美容市場便以一種野蠻且畸形的狀態不斷“做大做強”。記者發現,不管是買家還是賣家,在愛美與高額利潤的誘惑之下,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其中的風險。
那么,這些風險是什么呢?
醫美行業野蠻增長整容行業是由一戰開始后的外形修復手術開始發展的。發展至今,全球的醫美行業已經形成了基本穩定的格局。從各國醫生數量和醫美手術案例數量角度,美國都是全球醫美第一大國。而在亞洲,韓國整形醫生數量位居世界第四,且是全世界醫美滲透率最高的國家。
2017年中國醫美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醫美第二大國。超過93%的人認為采用醫美提升顏值沒有錯,89%的用戶表示愿意嘗試微整等方式。
據行業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醫美市場增速為40%,超過巴西正式成為全球醫美第二大國。根據新氧發布的《2018年醫美行業白皮書》顯示,當前中國有近2000萬的醫美消費群體,中國醫美市場規模已超2200億元,同比增速27.57%,而且目前全國的醫美機構有11550家,僅在2018年就新增了3313家;在過去三年中,中國醫美市場平均年增速達到31.83%,處于爆發期。
未來5年,中國醫美市場平均年增速預計達到25.67%。
如此高的暴利使得醫美黑市急遽擴張,各類的民營、公立、小型私人診所為主的美容機構也快速鋪展開去,醫美行業的各個環節也都游走在灰色地點。產業鏈上游,一系列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流轉;中游階段,醫美機構、醫生信息不對稱,行業進入門檻偏低;此外,產業鏈下游還存在虛假宣傳等現象。
業內人士表示,醫美行業正處在“野蠻增長”時期。由于民營美容醫院占據大多數市場份額,行業內部魚龍混雜,良莠不齊,催生出一大批虛假營銷的整形醫院。
“黑診所”居多違法成本低2018年初,關于醫療美容發生事故的報道突然多了起來。據媒體報道,僅在去年1月份國內就發生了三起嚴重醫美事故。據央視報道,2018年1月23日,一名大陸馬姓女子在臺灣知名醫療美容診所進行抽脂手術時,突然失去呼吸心跳,猝死在手術臺。據江蘇電視臺報道,2018年1月15日,張女士注射名叫“粉毒”的瘦臉針,臉沒瘦反而膿腫、疼痛,甚至局部脂肪異化壞死。據北京時間報道,2018年1月6日,23歲的劉悅(化名)在北京某醫療美容醫院打了一針玻尿酸后,因填充物滲入血液循環造成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瞬間右眼失明。
如此多的案例背后,也就說明“黑診所”對生命健康的無視。事實上,合法醫美需要在正規機構中由合規執業者用合法藥品進行手術和注射。其中正規機構必須獲得《營業執照》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方可開展執業活動。合規執業者(醫生)需要獲得《醫師資格證》、《執業醫師證》,同時只能在合規的機構中進行項目操作。也就是說,正規機構、合規執業者和正規藥品缺一不可,但是不具備以上資質卻經營醫美項目的工作室、美容院并不罕見。
根據更美App發布的《2017年醫美黑皮書》,全國正規醫美診所有9500多家,而“黑診所”是前者的6倍,約有6萬家。“黑診所”規模小、隱蔽性強,常隱身于生活美容店、住宅區與酒店中。“黑診所”的手術量是正規機構的2.5倍,非法執業者是合規執業者的9倍,有15萬人之多。按照正常流程,一名專業整形外科醫生在獨立執業之前,要經過至少十年的培訓。
而2018年5月發布的《中國醫美“地下黑針”白皮書》顯示,在中國一家黑診所年平均獲利100萬元,一旦因非法行醫被查出,基本只會被罰沒醫療器械,平均處罰金在1至2萬元,違法成本極低。
記者了解到,一般非法醫美機構隱蔽性極高,90%藏身于美容院、美甲店等常見的生活美容機構中,一些私人工作室更是隱藏在普通小區里,更有甚者可以直接去顧客家中甚至旅館里進行手術。
盡管2017年5月,原國家衛計委、中央網信辦、公安部、人社部、海關總署、原國家工商總局與原國家食藥監總局7部門聯合開展了打擊非法醫美專項行動。然而,業界人士坦言,只有在發生醫療責任事故的情況下,那些非法從業人員才會承擔刑事責任。一般而言,即便監管部門發現了“黑診所”,作出的處罰也很輕,也就是沒收醫療器械、處以最高兩萬元的罰款。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黑診所”很難杜絕。
取證難維權更難從理論上來說,醫療美容屬于醫療范疇,所有的醫療行為都有風險。例如,割雙眼皮的一個副作用是干眼癥,有的沒割好還會導致閉不上眼;抽脂手術聽起來毫無風險,但如果術前檢查不嚴格,對于有基礎疾病的求美者來說,手術可能會誘發心腦血管疾病;還有肥胖患者需要進行大量抽脂的“環吸術”,由于抽脂量大,會造成皮膚與身體組織分離,實際上就是大面積創傷,造成體液在短時間內大量喪失,處置不當可能會休克甚至當場死亡。
當消費者在接受整形手術后一旦出現問題,即便是向衛生部門舉報,也會面臨取證難問題。
據中國整形美容協會統計,全國每年因整形美容而導致毀容的投訴超過2萬起,手術感染、疤痕嚴重等問題屢見不鮮,這些案例大多源自非法醫療美容。國內市場上銷售的玻尿酸和肉毒素類產品70%是假貨和水貨。
相關律師表示,因為取證困難乃至無法查處,或者說沒有能力去查處,導致一些非法機構沒有受到查處的風險,也就造成了微整形遍地開花的狀況。很多消費者將問題原因歸結為目前在醫學美容領域的監管工作薄弱、法律法規不健全、行業約束力弱。其實,法律很健全,就是監管不到位。而且,監管不到位并不意味著監管部門不作為,而是取證太困難。因為監管部門查處時不一定能夠“抓現行”,所以一些機構就肆無忌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