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來,很多消費者因堅信“藥妝品”溫和、安全、有效而趨之若鶩,不少大牌“藥妝品”的身價和銷量也水漲船高。由此嚴生的市場亂象也會令人擔憂。
“藥妝”由來已久藥妝店的概念起源于日本,日本藥妝市場在全球發展速度之快、市場規模之大令人嘆服。據悉,2012年日本本土藥妝店數量達到17144家,銷售規模達6兆日元(1兆日元約合679億6千萬人民幣)。
日本藥妝店中產品大致分為普通藥物、日用雜貨和化妝品,而化妝品占比最高,為了保證明確劃分職責,一般會派駐不同的職業資格人作為店員,例如藥劑師、普通藥物售賣員、膳食營養師、健康美容護理顧問等,超高的店鋪流量提供了足夠的利潤,引得藥妝產業在日本遍地開花。
另外,法國也是藥妝發展比較強勁的國家,大街上綠色的藥妝標志隨處可見,并且部分藥妝品牌早已入駐國內各大門店,形成一定規模,并深受大眾喜愛。
而追溯藥妝品的源頭,大約始于1998年,歐萊雅化妝品公司將旗下品牌薇姿定位為“只在藥房銷售”的化妝品。在一些商家看來,既然法律規范存在“空白地帶”,這就意味著無限的商機。近年來,除了歐萊雅公司,葛蘭素史克、上海家化、資生堂等都推出了自己的藥妝品牌,紛紛搶占中國市場。
藥妝自登陸中國市場以來,倍受城市消費者的青睞。進口品牌占藥妝市場的大部分,但是我們也看到有許多國產藥妝品牌的興起。記者在某電商平臺上輸入“藥妝”進行搜索,彈出搜索結果足足100頁,覆蓋面霜、化妝水、面膜、護手霜、脫毛膏等各個品類,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度高的大牌,例如森田藥妝、雪肌精、芙麗芳絲、珂潤、雅漾、理膚泉、貝德瑪等等。
盡管打著“藥妝”的商家居多,但是記者發現,在網絡上難以收集到關于藥妝品的負面新聞;但其也并非毫無破綻。例如:2014年10月,原國家食藥總局對部分化妝品開展監督抽檢,便發現廣州卡美樂化妝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業的化妝品存在“汞超標”問題。這些化妝品都宣稱含有特殊療效,比如排毒增白祛斑祛痘、特效祛斑益膚等。而根據《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化妝品“不得宣傳療效,不得使用醫療術語”“不得宣傳醫療作用”。《化妝品名稱標簽標識禁用語》則禁止使用“中草藥”、“中醫世家”、“藥物配方”等醫療術語吸引消費者。
藥妝產品持續火爆據了解,在歐美國家,藥妝化妝品的市場份額占整個化妝品市場的60%以上;而在中國,盡管化妝品銷售總額數目龐大,但藥妝化妝品市場份額依然很小。
有一項調查顯示:在香港、臺灣等地區,女性選擇醫學護膚品的比例占到整個護膚品行業的60%~70%;在國外有63%的女性每年在藥店選購化妝品,藥妝產品占她們全年化妝品消費的60%;在日本,連鎖藥房中藥妝產品和日用品占其生意構成的70%;化妝品消費習慣正在向醫學護理方向轉變;在發達國家購買藥妝品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習慣,也是一種時尚。
因此,藥妝在國外是一個成熟的門類,與普通的化妝品相比,藥妝品的配方精簡,一般不含色素、香料、防腐劑甚至表面活性劑,有效成分的含量通常較高,針對性強并功效顯著,因此受到消費者的推崇。隨著“藥妝”概念在消費者群體中的越來越普及,它的市場份額在中國市場上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
據數據顯示,2004年-2007年間,中國藥妝市場的銷售額年增長率均高達10%-20%;2008年-2012年,中國藥妝市場預計維持了這一增長率,這一數字是歐洲市場的兩倍;到2010年,中國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可達1200億元,而作為其中細分領域的藥妝市場,份額將由20%增長到40%,總額達480億元。
如此利好的數據,使得中國很多企業都將眼光投到藥妝這一領域。
業內人士認為,“藥妝”作為化妝品種類特殊的行業,也開始慢慢被消費者注意了。“藥妝”市場處于蓬勃上升的時期,現在每年的市場容量都在增大,這來源于消費者對“藥妝”的接受度增強和對“藥妝”理解的加深。市場需求的迅猛增長,這源于消費者需求變得更加挑剔,化妝品品類和產品分類更精細所致,實際上,皮膚或身體敏感的人群不少,他們需要更加溫和的產品,需要護理和治療并重的產品,“藥妝”正是填補了一空缺。
那么,“藥妝”是否會在醫療領域使用?專家表示,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化妝品,不屬于醫療用品,“目前沒有幾個嚴格意義的醫學護膚品”。醫學護膚品通常會注明械字號,相對無菌、安全,療效更確切。
據悉,藥械字指醫療器械或者保健作用的膏藥等產品的批文批號,其注冊證書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統一印制,相應內容由審批注冊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填寫。
商家宣稱“藥妝”系違法缺少有效的監管體系,打“擦邊球”,造成了藥妝市場的混亂,但究其根源,在于對“藥妝”概念定位的缺失。
今年1月10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了“化妝品監督管理常見問題解答(一)”,依據我國現行化妝品法規規定和有關技術規范,解答了化妝品監督管理中的常見問題。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在解答中明確指出,不但是我國,世界大多數的國家在法規層面均不存在“藥妝品”的概念。避免化妝品和藥品概念的混淆,是世界各國(地區)化妝品監管部門的普遍共識。
部分國家的藥品或醫藥部外品類別中,有些產品同時具有化妝品的使用目的,但這類產品應符合藥品或醫藥部外品的監管法規要求,不存在單純依照化妝品管理的“藥妝品”。
我國現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中第十二條、第十四條規定,化妝品標簽、小包裝或者說明書上不得注有適應癥,不得宣傳療效,不得使用醫療術語,廣告宣傳中不得宣傳醫療作用。對于以化妝品名義注冊或備案的產品,宣稱“藥妝”“醫學護膚品”等“藥妝品”概念的,屬于違法行為。
業內人士表示,對“藥妝品”
的監管存在法律規定“真空區”是導致化妝品公司漠視消費者利益的重要原因。翻看《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與之最為相近的規范,也只有“特殊用途化妝品”,而這類化妝品并沒有藥用功能。而從立法精神上看,對于事關消費者人身健康的食品、化妝品和藥品,也需要作出最為嚴格的法律規范。如果將化妝品與藥品的界限模糊化,以化妝品的監管標準“降格”應對“藥妝品”,很可能造成對這類化妝品所謂“藥用功能”的監管失控。
“藥妝”產品選購需謹慎由于使用不良化妝品、美容產品而導致美麗不成反毀容的案例在中國時有發生,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提高。所以現代女性對于化妝品的使用非常謹慎。
選購藥妝品首先要明白該品牌最擅長的是改善哪些問題,同時要看成分上是否有可能引起過敏的,并且做好過敏測試.還要多聽各界的口碑,再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
藥妝介于藥品和化妝品之間,具有輔助醫療、修護保養、術后護理等功能。因此藥妝適用人群首先是各種肌膚類型,藥妝產品的配方是公開的,并且相對化妝品來說不含色素,香料,防腐劑及表面活性。令肌膚過敏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藥妝的一大特點是針對性強,有的專門針對祛痘、有的專門針對美白,將肌膚護理功能細化!因此有肌膚問題的美眉可以根據自己需要選擇適合的藥妝產品。對于肌膚敏感、耐受性差的人群來說,也有專門的藥妝產品,使用不會對肌膚產生刺激,非常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