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早春,一股由“無冕之王”們刮起的質量旋風席卷中國大地。“中國質量萬里行”的名字幾乎家喻戶曉,這是近年來少有的新聞界的聯合行動,也產生了近年來少有的轟動效應。
作為這次活動的發起和組織人之一,“萬里行”組委會主任艾豐,繼獲首屆范長江新聞獎之后,又一次成為新聞界的新聞人物。然而要想找到并采訪他,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自3月份開始,他便在中央黨校學習,他既要聽課,又要處理“萬里行”的稿件,所以很難找到他,即便找到了,也難得談上幾句。要想讓他談談“萬里行”,他更是推三推四,用他的話來說:現在寫“萬里行”的已經夠多了,最好不要再寫了。
北京有個“新促會”
“萬里行”活動在全國這么火,也是策劃人當初沒有想到的。
看來老百姓是被劣質產品害苦了,現在誰要買到劣質產品,幾乎人人都會說:找“萬里行”去。“萬里行”是深入人心了,然而“萬里行”
的前沿指揮部——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卻很少有人知道。
可別小看這個民間組織,轟動全國的質量萬里行就是它與人民日報經濟部聯合發起的,艾豐兼任這個組織的常務副會長,“萬里行”
的大本營就設在“新促會”的所在地——北京月芽胡同10號。艾豐的幾個得意弟子組成了一個強有力的工作班子,艾豐在中央黨校對他們進行“遙控”指揮,這幾個年輕人都是“新促會”的成員,他們擔負了“萬里行”的全部日常工作,他們每天要處理大量的稿件和群眾來信,接上百次電話。經他們審閱過的稿件,每篇都要報送艾豐,再送新華社發稿。作為“萬里行”組委會主任的艾豐,對他這幾個年輕同事非常滿意,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萬里行”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第一炮”的故事萬事開頭難。
從去年12月底朱镕基副總理給“萬里行”組委會的批示下達后,艾豐便開始實施他的行動計劃。為了打響“萬里行”的第一炮,艾豐可是煞費苦心。
首先他在人民日報經濟部例會上傳達了朱镕基副總理的批示,批示第三條明確指出:“目前質量問題很不令人滿意,正面報道真正好的典型是必要的,但更多地要揭露問題,否則脫離群眾。”
要做到“更多地揭露問題”,有很大的難度。近年來,一提批評報道,記者的頭都大了。艾豐在例會上提出“萬里行”要以反面典型開道,從抓關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的幾種產品入手。他向大家通報了最近國家商檢局提供給他的材料,即強力啤酒、青島威士忌、長白山葡萄酒的惡性質量問題。3家酒廠的產品都是在邊貿出口中質量出了問題,但在報紙上并未披露,“萬里行”是否就把這3家的劣質產品作為第一批曝光的對象?有人提出,這樣會不會影響到產品出口。艾豐象是下了很大的決心說,有國家商檢局支持,產品出口不用我們擔心。
經濟部有3名記者參加“萬里行”的采訪,3家酒廠質量問題的報道任務就交給了經濟部的劉國勝。劉國勝接到任務后,他根據以往的經驗,知道寫這類批評性稿件要格外小心,千萬不能馬虎的。他頻繁地與商檢局同志接觸,占有了大量的材料。
2月12日晚到13日早,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和十幾家報紙,以《必須猛擊一掌》為題,打響了“萬里行”的第一炮。3家酒廠喝下了自己釀造的“苦酒”。
企業震驚了。在強大的輿論攻勢下,企業迅速作出反應。廣東強力啤酒廠,全廠職工站在濛濛細雨中,傾聽對他們廠批評報道的傳達。青島葡萄酒廠,3天內把61名業務員派往全國25個省,對各地尚存本廠的產品逐一檢驗。
3家酒廠都派人到北京找“萬里行”。但艾豐非常沉得住氣,他說,不能企業一來說就改,一定追蹤把3家的報道搞到底。
“大快人心事,質量萬里行”,消費者在為“萬里行”叫好。
全國各地紛紛打電話給組委會,高度贊揚新聞界為群眾辦了一件大好事,提高了全民的質量意識。
第一炮打響以后,“萬里行”
乘勝追擊。接著,《假藥需要真藥治》、《郎酒的吶喊》、《鞏義市劣質電線考察記》等一批揭露假冒偽劣產品的報道連續發表,形成了圍剿假冒偽劣的強大攻勢。
短短幾個月時間,“萬里行”
對20幾家(種)企業和產品進行了曝光。除個別受阻外,記者是連連得手。假冒偽劣產品這次可算領教了“無冕之王”的厲害,消費者也終于嘗到了當“上帝”的滋味。
一樁未了的懸案真“郎”斗不過假“郎”、野“郎”,這是“萬里行”唯一的懸案,也是艾豐感到的遺憾之處。
“郎酒”案早在3年前法院就已判決,而至今假“郎”仍橫行市場,真“郎”的利益得不到保護。其中自有復雜的原因。
“萬里行”要不要捅這個“馬蜂窩”,這可要看記者的本事了。
人民日報駐四川記者羅茂城接受了采訪郎酒商標侵權案的任務,他對此案的情況比較了解,也十分清楚,不借“萬里行”的東風,沒有上頭強有力的支持,這個“馬蜂窩”
趁早別捅。艾豐明確表示:只要做到事實準確,十拿十穩,我們堅決支持!
羅茂城和工人日報記者范玉章于春節前幾天來到古藺縣“微服私訪”,歷盡艱辛,才將郎酒案的材料搞清楚。稿子還未發,當地縣委的電報已打到北京,要求不要見報。艾豐沉得住氣:稿子一定要發,有問題我兜著。
《郎酒的吶喊》、《一樁似了非了的商標侵權案》先后見報。一石激起千層浪,廣大消費者拍手稱快,郎酒廠的職工更是興奮不已,久拖不決的侵權案終于有希望了。
然而,抵制也是強烈的。一些縣領導不承認假冒,記者遭到了少數人的圍攻和辱罵,有人甚至說“要剝記者的皮,抽記者的筋”。還有人散發傳單,攻擊“《人民日報》記者和省高院經濟庭副庭長李昌榮與個別壞人勾結,發表不實文章,嚴重損害郎酒聲譽和郎酒廠經濟”
等等。
雖然四川省長張皓若表示“不護短”,省調查組的同志也認為,此案一定要依法處理,但到目前為止,此案仍未了結。
看來輿論監督的力量是有限的,“曝光”可以對有些假冒偽劣產品起到威懾作用,但并不是萬能的,“郎酒案”便是一個例子。
我們的質量需要輿論的保護,但更重要的是法律的保護。
一把懸在頭上的劍“萬里行”最好天天行,這是消費者們的希望;無論如何躲過“萬里行”這陣風,這是某些企業的對策。“萬里行”何時結束?消費者和企業都在關心這個問題。
應廣大消費者的要求和中央領導的建議,“萬里行”組委會決定,“萬里行”活動將長期搞下去。
以后每年都要搞“萬里行”活動,“萬里行”組委會作為一個聯絡機構長期保留下來。組委會還將在明年創辦一個《中國質量萬里行》
雜志。用艾豐的話來說,今后我們每年都要搞“萬里行”活動,只是不會象今年這么集中,這就象一把懸在頭上的利劍,隨時都可能砍下來。那些想躲過風頭的人,看來是沒有希望了。
哪里有名牌產品,哪里就有假冒偽劣。為了保護名牌產品不受侵害,艾豐最近又發起成立了《馳名商標保護組織》,目前已有40多家國內名牌企業加入了這個組織。
艾豐說:《馳名商標保護組織》和《中國質量萬里行》雜志,是這次“萬里行”活動結下的兩個果實。
他現在不斷擴大戰果,讓假冒偽劣產品無處藏身。
黨校的學習就要結束了,“萬里行”的活動也將告一段落。最近,艾豐又在籌辦8月11日在北京召開的“質量萬里行研討會”,也是“萬里行”的總結表彰會。艾豐將就如何在新聞中開展批評報道進行大會發言。“萬里行”的批評報道所以能一炮打響,其中必有許多豐富的經驗值得借鑒。
“萬里行”還在行,艾豐還在繼續他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