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則“水氫發動機下線”的報道引發行業和輿論熱議。事件發酵后,涉事企業稱,車輛只是樣車,還沒有進入市場化生產。這給當地政府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同時,也是給產品質量檢測部門提了一個醒:在科技日益發達、高科技產品不斷出新的今天,產品質量標準和檢測手段也應當相應提升和加強。
質量標準是一種“規定”
根據傳統定義,質量檢驗亦稱“技術檢驗”,是采用一定檢驗測試手段和檢查方法,測定產品的質量特性,并把測定結果同規定的質量標準作比較,從而對產品或一批產品作出合格或不合格判斷的質量管理方法。
而所謂質量檢測,則是指檢查和驗證產品或服務質量是否符合有關規定的活動。它分為空氣質量檢測、工程質量檢測、產品質量檢測、環境質量檢測等。質量檢測有時也可以稱測試或實驗,是指對給定的產品、材料、設備、生物體、物理現象、工藝過程或服務,按照規定的程序確定一個或多個特性或性能的技術操作。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其目的和責任在于:保證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零件不轉下工序,不合格的產品不出廠;并收集和積累反映質量狀況的數據資料,為測定和分析工序能力,監督工藝過程,改進質量提供信息。然而,無論是對產品進行質量檢驗還是質量檢測,在傳統的概念上,其中都有一條值得關注的內容,這就是:將測(驗)定的結果,與現有的“規定標準”作比較,看此產品或服務是否“合格”。“規定”與“合格”是其中關鍵詞,而這兩個詞的共性是“已有的標準”,可是,如果沒有現成的標準可以參照,那么該如何判定這類產品的質量標準?特別是對于一些高科技類的創新產品來說?
用高科技守好“質量之門”
市場競爭過程,一直就有這種說法:最厲害的企業制訂標準。
能制訂標準的企業,一說明它是首創,二代表行業“龍頭”。然而,這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企業的產品質量,都必須合乎已有的“規定”和“格式”標準。問題是:企業對產品的局部進行技術創新,這該如何將其與已有的標準進行比照?
回到概念,所謂產品的質量標準,是產品生產、檢驗和評定質量的技術依據。這些技術依據構成產品的質量特性,并且一般來說是以定量表示,例如強度、硬度、化學成分等;對于難以直接定量表示的,如舒適度、靈敏度、操作靈活度等,則通過對產品和零部件的測試,確定若干技術參數,以間接定量反映產品的質量特性。
很顯然,產品質量檢驗檢測,是一個復雜而又必須精密的勞動過程,因此,在智能化日益發展的當下,這種勞動需要借力前沿高科技。
“水氫發動機”是高科技新產品,在獲得市場準入之前,也必須取得國家檢測部門的檢測合格認可。工業和信息化部回應稱,并沒有收到青年汽車公司該車型的產品準入申請,該車型未獲得產品公告。
青年汽車公司在條件并未成熟和具備的情況下,貿然“入市”,不排除該企業有借新能源概念炒作之嫌;但我們并不是想去探討這款產品的營銷過程,只是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當創新產品的技術含量——技術性能和技術邊界,高于或超過現有技術檢測能力的時候,也就是已有的“規定”與“合格”標準的時候,質量檢驗和檢測部門也要升級自己的技術工具和相關手段,借助更高級的標準,當好市場準入把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