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我家元寶下個月斷奶,你 給 我推薦幾 款 進口奶 粉吧。”
“我家二寶喝的都是國產品牌,等我給你發個鏈接過去。”
“嫂子,進口奶粉你們試過什么牌子嗎?有沒有推薦的?”
“大寶那會兒喝的是進口的,但后來曝光質量問題,就改喝國產的了。二寶出生后喝的都是國產奶粉,品質好,價格也實惠,其實還是國產奶粉更適合中國孩子的體質。”……國產奶粉逐漸收復失地近年來,我國嬰幼兒奶粉行業加強整頓,行業規范性政策不斷落地,疊加嬰幼兒奶粉方案出臺,有效提振了消費者信心,國產嬰幼兒奶粉的市場占比逐步提高。
2018年中國新生兒出生量低于預期的現實,并沒有打亂嬰兒奶粉廠家繼續尋求銷量突破的規劃。
不久前有媒體報道,飛鶴乳業宣布今年營業額目標是突破150億元,同比再增長50%。而2017年飛鶴剛登上國產奶粉銷售冠軍時,銷售額還是70億元,也就是說其兩年間的銷售額要實現翻番。
與飛鶴一樣,君樂寶乳業近日發布的2019年奶粉銷售目標為7500萬罐,較2018年的5200萬罐也增長50%以上。數據顯示,君樂寶奶粉2018年的銷售收入也已經較2017年翻了一番。
國產奶粉的迅速突圍已經成為國內乳業乃至食品行業的重要看點。記者近日從國內多家奶粉企業了解到,國內奶粉市場上洋品牌與國產品牌正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
而2019年被行業內普遍認為將成為洋奶粉與國產奶粉的一道分水嶺——數據顯示,經過連續多年的銷量攀升,2018年國產奶粉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49%,為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今年國產奶粉則大概率跨越50%成為奶粉市場的主導力量。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徹底把中國奶粉打入了谷底,當年的市占率大約在25%,2015年起國產奶粉開始逐漸復蘇,當年占有率為39%,直到去年爬坡到49%。”在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看來,2019年中國奶粉實現市場反轉已成定局。
國產奶粉優勢明顯在嬰兒出生數量逐年遞減的大背景下,國產奶粉為何能實現業績的持續突破?有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的生育結構來看,二孩出生數量已經超過一孩,相對而言,家長對二孩的喂養觀念更加務實。家長在喂養一孩時的心理是“只買貴的”,而在二孩時則更注重“選擇合適的”。
正因如此,國產奶粉不僅在價格上較洋奶粉更具優勢,而且在推廣中更強調“適合中國孩子”的理念,正迎合了消費理念日漸成熟的家長們。
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奶粉事業部總經理劉森淼介紹,他們與中國營養學會聯合創建了嬰幼兒營養研發中心,專門致力于中國母乳成分的分析和乳蛋白脫敏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推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奶粉新產品,這些都是洋奶粉目前無法比擬的。
伊利則建有最大的中國母乳樣本庫,通過對中國母乳的研究配制出更適合中國孩子的奶粉。
飛鶴也立足于中外寶寶體質差異,根據中國母乳特點重點解決母乳化脂肪、母乳化蛋白和蛋白過敏等難題,研制“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的奶粉。
此外,國家奶業科技創新聯盟副理事長顧佳升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奶源新鮮也是國產奶粉最大的優勢,而新鮮奶一定是來自本土的。以國產的旗幟奶粉為例,其顛覆了傳統奶粉生產模式,在張家口建立了奶牛養殖和奶粉加工零距離的一體化工廠,這在全球乳品行業都是最領先的模式。
在這里,從奶牛擠奶到奶粉加工之間僅需要2個小時。由于減少了鮮奶儲存和運輸的環節,有效降低了原奶被污染的風險,并有條件最大化保留了原奶中的免疫活性物質,而這些物質對于嬰兒其實是最珍貴的。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國產奶粉在迅速收復失地,但中國奶粉整體實力還較弱,收復失地更多的來自于飛鶴、伊利、蒙牛、君樂寶等少數頭部品牌。
對此,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宋昆岡在曾接受記者采訪時強調,“嬰幼兒配方乳粉的質量與生產,不僅是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民生問題,中國人的奶罐子一定要捧在自己手里。”
被寵壞的洋奶粉從2008年開始,在中國父母的“寵愛”下,洋品牌奶粉的漲價頻率不斷提高,在短短數年間就從均價200元,一躍邁上400元大關。
但在大洋彼岸,其零售均價不過20歐元(折合人民幣165元)。相比之下,中國內地售價竟是全球最高。
然而“高價”并不一定意味著“高質”,洋品牌奶粉曾頻頻傳出質量問題:美贊臣、雀巢等一線洋品牌奶粉曾被曝出金屬污染、碘超標等事件;韓國每日乳業部分產品被檢測出含有福爾馬林;雅培、美素奶粉中有蟲子……面對這些質量問題,部分洋品牌的態度卻不誠懇,或遮掩或否認,甚至核輻射超標的明治奶粉不愿召回代購產品。
洋品牌奶粉賺取暴利,是業內公認的事實。無論是和其原產地,還是周邊國家、地區相比,國內在售的洋品牌奶粉堪稱全球最貴。同時,洋品牌奶粉普遍存在“價格歧視”,洋品牌境內外的差價可達到數倍之多。
境內外嬰幼兒配方奶粉的價格差,使得內地游客背奶粉成為 “一景”。大批消費者除了趕赴港、澳瘋狂采購,直至出現奶粉荒,以至于商家不得不發出限購令,就連日本、澳洲、新西蘭等地,年輕的父母們也會十幾、二十罐地采購奶粉。
自2008年,洋品牌奶粉就進入集中漲價期,經過多輪漲價潮,部分外資品牌奶粉價格上漲50%左右。這不禁要問,在中國市場上,國產奶粉已經開始崛起,被寵壞的洋品牌奶粉究竟底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