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下,提高自身抵抗力顯得尤為重要,于是越來越多的“海淘控”通過海外代購的方式從國外購買保健食品。
在百度上輸入關鍵字“海外代購保健品”進行搜索,相關結果約有356萬個,足見其火爆程度。海外保健品之所以如此受歡迎,緣于其身上的“純天然”、“無副作用”等標簽。然而,國外保健品也是魚龍混雜,消費者不要盲目迷信“洋保健品”。
褪黑素類產品代購魚龍混雜
近年來,隨著褪黑素功能知曉度不斷提升,除了老年人外,許多中年人,包括年輕人在內都購買褪黑素產品。在眾多電商平臺上,褪黑素品類繁多。
據北京和睦家醫院原藥師冀連梅介紹,褪黑素(melatonin)是人類大腦中的一個組織——松果體合成分泌的一種激素。它可以調節人體24小時的晝夜節律,掌控人體的生物鐘。人體褪黑素的分泌受光的調控,它在夜間黑暗環境下的分泌量是白天的5至10倍,有助于人類進入睡眠狀態,人體自己產生的褪黑素被稱為“內源性褪黑素”,而市面上買到的所有褪黑素產品都是化學合成的,稱之為“外源性褪黑素”,當人體內源性褪黑素不足時,可以少量補充外源性褪黑素。
“各國對褪黑素的劑量使用標準也不盡相同,我國允許它作為保健食品使用,每日推薦劑量范圍為1~3mg;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允許它作為膳食補充劑(也就是保健食品)使用,上市銷售不需要監管部門許可,所以市場上的劑量范圍3~10mg不等;歐盟則不允許它作為食品使用,需要作為處方藥出售。”冀連梅介紹。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查詢海外代購產品時,一些褪黑素產品并未標注褪黑素的含量,此外,一些產品也未標注每日具體推薦攝入量。相關專家表示,即使是國外生產的保健食品,仍有部分可能存在個體不適宜食用,或出現個別不良反應的現象。很多中國消費者買來國外的保健食品就盲目服用,根本不去考慮是否適合自己,而且也無法從滿是外文的包裝說明上讀到任何服用量、適宜人群等提示性的內容。加之目前市場上銷售保健食品的渠道較多,尤其是網絡上,一些所謂的國外產保健食品并非真貨,而是披著洋貨外衣的假冒產品。如果消費者服用這樣的產品,將會有很大的安全隱患。
此外,不同的褪黑素產品價格相差也較多。例如一款為120片包裝的美國松果體素褪黑素的售價為96元,平均每片不足0.8元,而一些平臺上的褪黑素片可以賣到每片6元。
洋保健品也有質量問題
其實,海外代購保健品的現象并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2013年就已經很火爆了。仔細分析,海外保健品之所以這么火,和國內消費者不太信任國內的保健品,認為國外保健品更安全有關。
但通過海外代購的保健品,就一定是安全可靠的嗎?有專家解釋,國外的保健品一樣會出現假冒偽劣問題,消費者不要認為通過海外代購的保健品就一定是安全的。
很多中國消費者認為,“外國的月亮就一定是圓的”,其實海外代購保健品也有風險。美國、歐洲等地不是沒有假貨,食品安全方面也不是不會出問題,其實有的出的問題也很大,只是沒有被放大而已。
據媒體報道,紐約州總檢察長辦公室早年曾發出調查報告,并致函美國健安喜(GNC)等四大零售商,稱四大零售商出售具有潛在危害的植物維生素補充劑。報告稱,許多潛在易過敏的草本成分并未標明于標簽,要求零售商將這些產品立即撤下貨架。
據報,這批涉嫌欺詐、具有潛在危害的植物維生素補充劑保健品包括銀杏片、金絲桃草、人參片、大蒜素、紫錐菊和鋸棕櫚等。調查報告顯示,許多大蒜素和鋸棕櫚不含或者含有少量的大蒜素DNA和鋸棕櫚DNA,一些銀杏片里面只含有蘿卜粉和小麥粉,人參片里面只有大蒜粉和米粉。
此外,新西蘭市場的魚油保健品也曾被曝質量有問題。數年前,新西蘭奧克蘭大學研究人員發布的研究報告就顯示,在新西蘭市面上銷售的絕大多數魚油產品,所含脂肪酸成分Omega-3低于標記含量。另外,多數產品的氧化程度超過建議上限。
山寨保健品充斥其中
據了解,國外沒有保健食品的概念,而是叫做膳食補充劑。國外的膳食補充劑進入到國內市場,必須經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注冊,并取得注冊證號。進口保健食品注冊證號的標準格式為“國食健字J+八位數字”或者“衛食健進字(年份)第××××號”。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國外的膳食補充劑進入中國市場后,但卻和保健食品混淆在一起。
其實海外代購保健品有時就跟買到假的LV一個概念,海外代購的保健品也會出現一些山寨產品,雖然號稱是國外代購的,但其實是中國生產的。
近年來,媒體曝光的全國網上代購境外保健食品案件中,已經有不少海外產品被證實是假冒產品,輕則貽誤病情,重則造成更大傷害。有業內人士指出,在微信朋友圈內代購保健食品的人,一部分都是代理,所以很有可能賣家自己也不確定產品的貨源和質量是否真有保證,難免有黑心商販用假產品換個“新包裝”混進市場,以假亂真、以次充好。
合理的使用保健食品,正確的選擇保健食品,這樣才能防止少上當。為了不買到假冒保健品,消費者應該加強保健品方面的相關知識。
《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購買進口保健品時,應注意產品標簽說明書有無標準的中文、外文對照,而且中文字體必須大于外文字體;產品是否有商標、產品名稱、生產日期、有效日期等保健食品標準要求等。而無論是通過實體店還是網絡購買進口食品和保健品,一定要讓賣家開購物小票和發票,一旦發現商品有問題,可以拿著這些憑證找商家維權。
保健品不能宣稱治療功效
近幾年來,有關部門在對保健食品進行監督檢查時,發現部分產品的外包裝或說明書中有宣傳或暗示具有治療作用的詞句。這些產品有的在外包裝和說明書中標明有改善性功能、預防肝硬化等所謂的保健功能的夸大宣傳,有的甚至宣傳是治療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的良藥,這些標識都嚴重違反了法律規定,也嚴重誤導了消費者。
記者盤點了近年來保健品銷售騙人的兩種手法,一種是產品夸大宣傳,沒實際效果的,不法商家往往是打一槍換個地方;另一種是通過大劑量違規添加西藥成分,以達到宣傳中的效果,副作用明顯。
為此,《中國質量萬里行》提醒消費者,保健食品不是藥品,不能聲稱治療功效,更不能達到代替藥物的作用。所有正規的保健品都不可能具有任何替代藥物的功能,所以目前市面上銷售的,所謂通過高科技從中藥提取、對人無任何毒副作用的降糖降壓、治療心腦血管、各類骨關節產品,都絕對是騙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