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行業的質量問題,是最難提升和保證的,許多糾紛和沖突皆因“態度不好”而起。于是,就有了“練習微笑”的培訓:咬著筷子,露出七顆半牙齒。老話講:“伸手不打笑臉人”,服務行業有很多風險、不公和委屈,但是沒辦法,誰讓我們是干這個的呢?職業微笑是需要的,有時甚至是必需的,這就是所謂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質吧!當然,保持微笑真的很難,這需要一種發自內心的自然而然。
微笑是內心愉悅時面部的自然流露和表達,理論上講,如果沒有內心真正的輕松快樂坦然自信等,那這種微笑就很勉強。
當然,也是可以裝出來的,而且有時必須裝,誰也不愿意面對一張滿掛“黑線”的臉。從職業角度講,有時正是這種“裝”出來的微笑,才真正體現出一種職業的道德和崇高感。向戰斗在一線的、有職業微笑的服務人員致敬。
從練習微笑扯開來看中國人的普遍表情,看地鐵上、公交和大街上人們的面部表情,你很容易感受到,人們快樂很少,微笑很少,警惕很多。
現在人們特別喜歡用“你一定要快樂哦!”、“生活就是要快樂”、“人生就是要快樂”等名句來祝愿別人并勉勵自己。美好的祝愿和自勉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一定要明白的是,開心快樂是一種結果,而不是起因,如何快樂和真正開心才是問題的根本。
有句廣告詞說“快樂很簡單”,其實,快樂是當下最稀缺的資源,否則“粗糙廉價的娛樂”不會漫天都是。什么脫口秀、廣場舞、二人轉、嘻哈包子鋪相聲,犖素全上,一博開心。郭德綱、趙本山、馮小剛都說過,能讓觀眾開心一樂就是最大的藝術成就。他們是快樂產品的制造者,但不能叫“賣笑”,而是藝術,東西也不貴,大伙兒都高興,人家掙了錢,社會也顯得幸福四溢,政府看到的是和諧美滿,幾全齊美的事兒。所以,有本事在文化產業里做喜劇,最應該能掙錢。當然,你得讓人真心快樂才行。
世界杯讓人真心快樂嗎?好多人說那當然,是嗎?細細體會一下。我們從球場內外感受到的,那是洋人的節日,人家才是發自內心真正地快樂,我們有嗎?即使你喝著啤酒,夸完荷蘭夸德國,那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呀?最后總是疲憊不堪、若有所失、昏睡而去。說不定內心還有隱隱的“痛”呢。我們多久沒有過了內心的狂喜,哪怕是因為體育,剎那間的榮譽。
快樂的心理學分析說,它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一種心靈上的滿足,觸摸不到,但卻能表現在我們的臉上。你精神上愉悅嗎?你心靈上滿足了嗎?你才掙了一千萬就敢說滿足?你才有了兩套房子就愿意滿足?挺難的。你停不下來的。
有人說,做傻子最快樂,無憂無慮最開心,每天還能讓別人看見你的笑臉。可是,我們也裝不出來呀。在這個充滿競爭比智慧、小心眼兒的時代,處處留心還隨時被賣呢:你沒有的你要去爭取,你擁有的還可能失去,要想成功,或者從成功走向成功,你就得時刻揪著心,不能隨便開著心。裝傻快樂生存,那得多大的智慧和武功。
無論我們這個時代多娛樂、多歡樂,你發現沒有,其實我們并不真心快樂,表面的歡聲笑語,擋不住那個誰和誰內心的寂寞。我們需要的發自內心的喜悅。但我們時時困惑的是,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從何而來呢?
有位居士朋友,念佛多年,但仍時時關注當下眾生,念念不忘社會的不平等。我疑惑的是,出家人不是應當“跳出三界外嗎?”但我十分尊重朋友,因他極度善良。
快樂是什么我們都知道,如何得到快樂卻是各有不同。公認的是從“吃喝玩樂”里面尋找快樂。吃:都吃出病了,再說,也不安全,怕有毒;喝:也不安全不健康,再說也不提倡大吃大喝了;玩:玩什么?旅游?麻將?徒步走?玩游戲?好像也都沒什么意思;樂:直接樂的KTV唱歌?還有什么快樂東西可言?
快樂是一種情緒體現。某派心理學家的觀點是:理論上講,好人永遠是快樂的。但現在好人難當著呢,你懂的。又或者,我們甚至也弄不清什么是好人了,怎么可能做個好人呢?所以,心理學理論不成立。
那我們還是從最基本的概念著手吧:快樂是一種良好的情緒反應,常見的成因包括感到健康、安全、愛情和性快感。快樂常見的表達方式是:笑。
要得到真正快樂,我們可以逐條對照,努力去實現相互都能看得到的微笑,我們幻想有一種真正的內心滿足和喜悅。只有這樣,我們的職業微笑才會隨時隨地得以保持自然,并且看上去不會那么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