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城鎮化經過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一些積累的城市病,成為很多城市運行之殤。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已經嚴重影響了城市的科學發展,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秩序。這些問題要得到有效解決卻是困難重重,涉及到城市的各個領域的協同運作,這不僅是人財物的大量投入,更需要假以時日方能奏效。當前全國各地都在積極推進新型城鎮化,在未來發展的過程中,將不斷會有新城、新區的崛起,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突出新城、新區的內在發展質量,已是當務之急。
以人為核心 城鎮資源共享
在我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中,各大中小城市吸引了大量的進城務工人員,成為城鎮建設不可或缺的產業工人,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但長期以來,農民工卻無法成為真正的城鎮居民,無法公平享受到城鎮就業、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
由此,給進城務工人員及其子女帶來各種麻煩得不到有效解決,這些矛盾積少成多,已經嚴重阻礙了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新型城鎮化強調的是“人”的城鎮化,它既是一個自然的歷史過程,也是一個政府積極引導的過程。因此要按照尊重意愿、自主選擇的原則,合理引導農業人口向市民轉移,農業人口既要進得來,也要留得住。一要新城區的建設加大產城融合。一個新城區的崛起,并不僅僅體現在高樓林立,更主要的是要發展產業,只有產業蓬勃興起,才能夠吸引廣泛而持續的就業人口。沒有健康持續的產業發展,解決不了他們的長期就業問題,就談不上居住、教育、養老,更談不上商業、文化、交通等各個領域的消費,新城區發展就會后勁不足,進而導致空城現象。
二要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政府要發揮公共服務的主體作用,強化公共服務職能,解決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就業和住房保障等領域的供需矛盾,促使進城農民真正的轉變為市民,能均等享有新城區的各項公共服務,共享發展成果。
以市場為主導政府做好公共服務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一點在新城區建設中尤其重要。
新型城鎮化涉及到農業和非農產業、多種所有制的土地、農業人口、金融等各種資源的流轉和配置。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進行自主選擇和淘汰,把主動權交給市場,而政府轉向政策、法規、公共設施建設,重在合理引導和監管。
由于資本的趨利性,資本總是流向最能帶來利益的領域。
因此市場會自然調節新城區的資金投放、人口流向、消費能力以及新城區未來更合適的發展規模。而政府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公共服務,政府要規劃、建設好交通、水、電、地下管道等城市公共設施,使之在整個城市未來發展的各個環節能夠有效運行。
我國經過這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城市公共設施尤其是地下管道開發建設薄弱,加上管理混亂,使很多城市問題頻出,一下雨,就看海的情況,在各地屢見不鮮,嚴重阻礙了城市的發展,甚至危害到了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新城區的建設,要充分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政府要正確處理和市場的關系,擺正自己的位置,切實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和服務意識,各職能部門既各司其職,又協同合作,杜絕重復施工和相互擠占空間,真正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立足現在,目標長遠,各項公共設施注重科學和質量,為新城區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保障。
以傳統為特色 發展城區現代化
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區域經濟發展,建設現代化新城區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課題。原有的城鎮化追求大建、快建,忽視了各個區域的優勢和自然稟賦,沒有本地特色,缺少文化傳承,這種粗放發展,造成千城一面,房地產化傾向嚴重。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大,新城區建設要和本地實際相呼應,根據不同地區的地理條件、資源、人口、生態、文化傳統的不同,注重地域特色,形成各具風貌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
一方面,加強對古舊老城、文化名鎮的保護和改造,發掘本地文化資源,傳承地域文化。
老城區水、電、路等城鎮功能改造中,要最大限度保留原始風貌,尊重民風民俗,延續城市記憶,充分彰顯文化底蘊,提升城鎮的軟實力;另一方面,提升新城區的綜合承載能力。
新型城鎮化是一個經濟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涉及到人文、資源、生態、城鎮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綜合發展。因此,新城區的發展要科學、全面,綜合承載力不能出現短板。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規劃新城區的宏觀布局,重點從交通路網建設、市政公共設施建設、防災應急公共安全、新城區產業發展和改善住房條件等與居民密切相關的領域來提高城鎮的綜合承載能力,促進社會總體均衡和和諧,促進新城區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以綠色富庶為目標 建設宜居城區
新型城鎮化的目的,就是追求經濟社會的現代化,讓更多的人分享經濟和社會發展成果。新城區的建設,要把生態文明理念始終貫穿城鎮化的全過程,既要追求富庶,也要重視宜居。
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城鎮化,我們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的發展,給了我們深刻的教訓。資源嚴重消耗,已經成為今天發展的瓶頸制約;環境的惡化更是讓我們身受其害,重新治理環境成為沉重的負擔;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完善舉步維艱,這些問題給新城區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戰。
未來新城區建設怎樣避免這些問題,走出一條現代化的新型城鎮化之路,成為一個重要課題。因此,新城區一定要長遠規劃,科學發展,在追求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同時,新城區的建設更要追求綠色宜居,協調好發展速度和發展質量的關系,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不顧一切求發展的老路子。要把宜居的新城區作為城鎮化的一個主要目標,推進綠色、低碳、環保的發展方式,強化生態修復和保護,盡量減少對生態的干預,節約利用本地的各種資源,在擴大新城區生態文明的基礎上繁榮經濟,開辟經濟發展的綠色通道,加強從生產到消費各個環節的監管,實現產業升級和生態保護并舉,推動經濟富庶、生態宜居的新城區建設運行模式。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潛力,正在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會給我國的經濟社會帶來深刻的變革,在這個過程中,涉及到人口、土地、資源、環境等各種生產要素的流轉和平衡。既關系到各個地區未來的經濟發展,也關系到我們以及子孫的生存質量,因此,新城區建設一定要突出內在發展質量,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宜居宜業,綜合發展,把這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做細、做全、做科學,真正把新城區建設成有內涵、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新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