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伴隨著奇瑞在京首家經銷商退網事件,憂慮、沮喪、焦慮再次在自主品牌的世界里彌漫開來。這種焦灼還將持續多久?如何才能扭轉頹勢?未來的機會在哪里?
九連降的苦澀
近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的最新數據再次為自主品牌潑上了一盆冷水。據中汽協統計,5月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環比下降2.7%,市場份額比上月下降0.58個百分點,這已是自去年9月以來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的“九連降”。今年1-5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較上年同期下降3.83個百分點。
實際上,即將過去的上半年,幾乎所有關于自主品牌的數據都是令人沮喪的。除了奇瑞中瑞辰退網之外,近兩年包括海馬汽車、一汽夏利、青年汽車等品牌在內的多家汽車經銷商均出現過退網事件。
其中,青年汽車在北京已沒有經銷商,其他不少自主品牌的經銷商正在萌生退意。
中汽協有關負責人表示,中國品牌和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如今才算是真正短兵相接。隨著中國國內消費需求的升級和整體汽車市場的增速放緩,品牌競爭力相對較弱的中國汽車品牌更容易受波及。
公務用車的機會
在業內人士看來,各國政府支持公務用車采購自主品牌不僅僅是出于支持民族工業、“國貨當自強”的民族情結,維護國家安全也是一個重要的考量。
在新的技術條件下,汽車業與信息產業的結合已越來越緊密,不僅是各種越來越繁復的車載電子系統,即使是傳統的發動機、動力總成等也越來越離不開信息技術的輔助。
而車載娛樂系統、車載語音電話,到行車電腦、車輛EDU控制單元等等,都有被預置“后門”的可能,可以說,信息技術在汽車上應用的越廣泛,所存在的安全隱患也就越大。汽車或將成為信息泄密的重要渠道。
期待自主創新破局
然而,通過公務車自主化來解決汽車國安問題并非理論上那么簡單。汽車行業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即使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自主品牌汽車產品,也往往是“全球采購”的“多國混血”產品,其中一些核心零部件,卻與汽車國安隱患直接相關。而目前中國的自主汽車行業,尚處于追趕全球領先水平的階段,特別是在核心零部件方面,與世界水平尚有差距。因此,破局之道還在于自主車企堅持自主創新,不僅是整車的自主創新,更是包括汽車核心零部件在內的全產業鏈自主創新。
事實上,自主創新除了是為公務用車安全的需要,更是自主品牌扭轉頹勢,在將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推動我國汽車產業發展升級的最根本途徑。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次考察上汽集團時,沒有參觀總裝車間,而是來到上汽的研發中心,聽取汽車核心技術的介紹,可見汽車業的自主研發對于產業及國家的意義。
業內專家稱,在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加強中國車企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已成為國家鼓勵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自主品牌車企只有在核心技術上突圍,才能把握其未來發展的關鍵。
“自2013年開始,國內自主品牌紛紛開始調整戰略,實行企業的轉型升級。在轉型方式上,各自主品牌車企不一而足。但是,轉型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知名汽車分析師鐘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