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本報報道佛山南海羅村譚某東在豬肉中摻硼砂變牛肉,引起市民強烈關注。譚某東是怎樣將豬肉變成牛肉的?為何要往肉質中摻入“硼砂”?在造假過程中該男子獲利多少?假牛肉又流向哪里?本報記者獨家為您揭開背后隱藏的秘密。
揭秘一:
加硼砂是為保鮮和增筋
昨天媒體報道稱,譚某東將16噸豬肉摻硼砂變成“牛肉”。南海公安經偵大隊負責人稱,據警方查實,譚某東是從2010年7月1日,才開始往假“牛肉”中添加硼砂的。而媒體報道的16噸這個數量,包括了之前他買的假“牛肉”,但那部分牛肉是否摻入硼砂出售暫時未能查實。因此南海檢察院以“捕后退查”要求南海警方再偵查兩個月,進一步將案情查實。
據疑犯譚某東交代,他添加硼砂的目的主要是保鮮和增筋。因為當時天氣炎熱,肉質非常容易變質,摻加硼砂后,“牛肉”可以保存的時間更長。此外,譚某東還稱,在加入硼砂后,讓他驚奇地發現“牛肉”變得更加爽滑又有嚼勁。因此,在賣肉這么長時間里,沒有收到任何顧客的投訴。
揭秘二:
豬肉變“牛肉”豬血起作用
在記者的調查中發現,實際上譚某東“豬肉”變“牛肉”中并未賺取太多的利潤。據譚某東交代,從2010年1月1日至譚某東的檔鋪被查封期間,前七個月主要是往牛肉中添加“堿水”,也是為了增加口感。
此外,豬肉之所以能華麗變身為“牛肉”,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并不是“硼砂”,而是豬血。譚某東將事先準備好的豬血、豆粉、糖、鹽等混入已經絞碎成片的豬肉中攪拌,同時加入硼砂,經過均勻攪拌后,正規的豬肉就被加工成了外觀顏色鮮紅的“牛肉”。
揭秘三:
在量上對硼砂有一定控制
3月17日,經檢察院同意,南海公安對譚某東實施逮捕。
譚某東供述中稱,他是從行家聽說的制作假“牛肉”以及加“硼砂”的方法,但行家告訴他,千萬不能過量,會存在一定的危險性。因此,每次他都會制定一個“標準”。
譚某東認為,由于在量上對硼砂有一定的控制,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很大的傷害。“調試時,我也吃的,沒有什么不良反應”,譚某東說。譚某東在市場上售賣的主要是加工好的成品“肉碎”。南海警方稱,“肉碎”中摻入各種材料后,從外觀上很難辨認出真假來,購買回家后,很多市民直接食用了,而不會再經水洗等工序,因此也讓假“牛肉”逃過數次“劫難”。
利潤:
假牛肉非暴利每斤掙8角
記者了解到,譚某東家住南海羅村。其小時候在廣寧讀書,20歲時便到廣州做小生意,與歐某結婚后來到南海羅村從事賣肉生意,2007年底羅村中南批發市場開業后,他們租了一個鋪位,開始在此賣冷凍肉。
當這件案子經媒體曝光后,所有人都認為譚某東是為賺取暴利,才打起了豬肉變“牛肉”的主意。譚某東向執法人員交代稱,他從2010年起才開始從南海某正規肉聯廠以每斤7元左右的價格購入豬肉,在加入豆粉、鹽、糖等添加物后,原本1斤的豬肉就變成了1.2斤的假“牛肉”。然后再以6.5元的價格往外賣。
在整個環節中,1斤豬肉變成1.2斤假“牛肉”后,中間只賺到大約8角錢。從2010年1月至譚某東被查處,他總共高達220500元的成本,盈利金額只有9900元。
流向:
“假牛肉”流向餐館食堂
對于很多讀者關心的假“牛肉”銷往何處,昨天南海警方也給出了一個初步調查結果。“我們對這個案子進行了深入的調查以及在譚某東的供述中發現,假牛肉除了市民單買之外,還進入一些路邊大排檔、餐館等,也有一些賣給了工廠或食堂等”。
而硼砂又是從哪里買到的?南海警方稱,硼砂并不是禁賣品,很多商販在市場內流動販賣硼砂,每斤的價格在兩三元。文/記者王廣永 通訊員吳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