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谷歌涉嫌記錄用戶位置信息,可是我又不得不用,因為市場都被國外產品占領了,即便買了國產品牌手機,用的操作系統也不是國產的”。針對近期蘋果、谷歌陷入“隱私門”,業內人士指出,該事件暴露了目前移動互聯市場上國產手機操作系統缺位的尷尬。
在移動通信領域,通訊網絡軟件和設備自主可控至關重要。如今,在強手如林的市場上,市場份額卻被谷歌android、蘋果ios、諾基亞Symbian、微軟windows mobile、黑莓blackberry等幾大國外手機操作系統蠶食,國產操作系統手機難覓身影。
“一款蘋果手機幾千元,還有人排隊搶購,一款國產手機只賣幾百元,卻被冠以山寨機、低檔貨的頭銜,這就是國產手機的尷尬。”在省城通信行業工作多年的劉先生對記者說,盡管一些國產手機采用了自己的手機系統,但在功能、使用體
驗上,較蘋果、谷歌等國外手機系統仍有較大差距。
“對于國內從事手機操作系統研發的企業來說,應盡快建立、形成成熟的國產操作系統,否則將再次失去3G領域的‘話語權’。”國內一家手機軟件廠商的負責人表示,國產手機企業一直沒有放棄自主開發手機操作系統的努力,但市場需要實力說話,谷歌、蘋果等幾大操作系統較長時間的發展以及眾多廠商的參與形成的市場規模,國內廠商短期內難以超越。
記者了解到,早在3G登陸內地市場之前,一些國內廠商就著手研發手機操作系統。比如,凱思集團的Hopen(昊鵬系統)、科銀京成Delta(道系統)、波導的Doeasy(多易隨系統)等,其他還有一些在Linux開源系統上進行二次開發的操作系統平臺,如宇龍的Linous(領馳系統)、南京移軟的mLinux等等。這些操作系統在產業化道路上艱難前進,時至今日,當初誓言放手一搏的國內廠商卻偃旗息鼓。
既然看好市場,為何又中途退出呢?國內一家操作系統軟件研發公司中標軟件負責人道出了實情。“正面與谷歌、蘋果等手機廠商競爭,我們還不具備實力,我們公司一年的收入只有1億元,而蘋果公司今年一季度的iPhone手機銷售收入就高達110億美元。”該人士稱,公司從事國產操作系統研究已經有20多年時間,很早就考慮到手機操作系統的發展趨勢,但是綜合考慮各種情況后,還是決定放棄。
除了資金實力差距,缺乏消費需求的引導,也是國產廠商難以與國際巨頭抗衡的另一重要原因。業內人士指出,研究移動操作系統必須形成一個產業鏈,軟件廠商要與上游的芯片廠商、下游的智能產品廠商共同研發,才有可能成功,但目前不要說國際巨頭,就連國產廠商也不愿意運用國產軟件。
“本來實力就不夠,還只在自己一個比較小的圈子里,所以很難取得發展。”3G產業聯盟秘書長項立剛認為。國內廠商如何擺脫受制于人的尷尬?專家呼吁,國家應該盡快主導建立移動操作系統產業聯盟,讓軟件廠商、硬件廠商、移動運營商結合起來,盡快研發國產移動操作系統。(記者 桑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