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3·15”50位作家、出版人聯名聲討百度之后,作家維權團隊再度出手,在韓寒、李承鵬等5位作家和路金波、沈浩波等5位出版商的倡議下,“作家維權聯盟”近日在京宣告成立。
確立文明的網絡秩序,為簽約作家代理訴訟維權,是作家維權聯盟的使命。一把橫放的劍成了該聯盟的LOGO,在劍的下方有一行字:“不要讓互聯網變成著作權賊贓市場”。
據悉,作家維權聯盟是一個常設公益性機構,作家們跟侵權者打持久戰的決心一目了然。
“3·15”維權行動不是沒有效果,但作家們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能量。3月底,百度聲明清理文庫,可僅僅一兩個月后,那些暢銷書作家的文字就又在網上免費共享了。作家維權聯盟執行人貝志誠指出,如今在百度文庫中,幾乎所有作家未經授權的作品依然能夠找到。比如在百度文庫中檢索作家南派三叔所寫的暢銷小說《盜墓筆記》書名,依然能夠搜到4萬多個文檔,其中有大量內容就是小說原著。
“作家應該得到和自己付出的辛勞相對應的收入。”發起成立聯盟的作家和出版人再次重申了態度。在經歷了此前的百度文庫“侵權門”事件之后,作家們越來越意識到,如果要推動著作權保護事業,就需要一個常設機構,而這也是此次成立聯盟的初衷。
值得注意的是,百度文庫已經不再是維權作家們聲討的唯一對象。作家維權聯盟在成立當天便公開向蘋果公司“開炮”,指責在蘋果商城里中國作家的著作幾乎沒有一本是正版,但是蘋果公司卻將這些圖書公開銷售,并與盜版者三七分成,估算給中國作家帶來的損失應該超過10億元人民幣。
然而,面對互聯網和數碼領域依然猖獗的盜版現象,盡管“傷不起”,很多作家還是選擇了忍氣吞聲,因為這實在不是一個適合較真兒的時代,打著作權官司尤其如此。個人維權不但耗時耗力,付出與收益也往往不成比例。貝志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律師費大約1萬元,加上公證費等其他費用,打一場維權官司需要一萬三四千元錢,而且耗時長久,但賠償金額通常是幾千元,也就是說每打一個官司,作家自己要往里面貼五六千元錢,難怪贏了官司的都不愿意再打。
“用大量的訴訟去糾正他們的錯誤,不斷地以卵擊石,這是一個維權的笨辦法,但這是我們目前唯一能做的。”磨鐵圖書有限公司總裁沈浩波表示,此前參與維權行動的作家們曾經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對百度文庫的侵權行為作出公正的處罰,但目前的情況令他們感到失望。
一些清醒的業內人士已經發現,通過技術手段來應對網上泛濫的盜版侵權現象,只能解決表面問題,一些人根深蒂固的思維慣性才是最需要破除的。出版人路金波說,其實維權作家真正的敵人并非百度,并非蘋果,而是千千萬萬網民腦海中存在的錯誤思想。應該讓大家意識到,免費下載并不是天經地義的。我們希望普及一個常識——互聯網不是沒有法律的地方,希望互聯網文明的秩序能夠得到保障。
目前作家維權聯盟已與30位暢銷書作家簽約,代理他們的維權訴訟,其中包括韓寒、李承鵬等5位倡議人。在未來的時間里,聯盟將免費為作家們進行維權官司訴訟。
但是,此前一直和作家們并肩行動的中國文字著作權協會,卻對這種民間的維權方式持保留態度。文著協副總干事張洪波將該公司的運行方式稱做“維權產業化”。他聲稱,文著協不希望看到這家公司效仿當年王海的打假公司,興沖沖去維權,但效果卻不好。文著協還以短信的形式向媒體發表一則聲明:“支持合法機構依法維權,希望通過社會各方努力,真正為著作權人維護合法權益做出實事,努力創建健康和諧的網絡環境,維權打擊網絡侵權盜版是手段,最終目的是要讓優秀作品依法傳播,并讓權利人獲得合理收益。”
通過作家維權聯盟打擊網絡侵權和盜版,這個理想到底能不能照進現實?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這件事情的社會意義大于經濟意義,這是中國知識版權意識的整體覺醒。不過,其后的種種不確定因素還是無法回避。
作為公益性機構,作家維權聯盟的運作資金主要靠捐款。目前貝志誠、當當網的李國慶、京東商城的劉強東各捐100萬元,其余10個發起人也有不同數額捐款,累計啟動資金300多萬元。如此微薄的財力,又不能靠自身造血,就像貝志誠所說的那樣,這是“一個不賺錢的生意”,作家維權聯盟的維權之路到底能走多遠?
作家們聲稱,聯盟成立的目的就是為了消亡,他們希望花四五年時間,用大約1萬個官司改變現狀。盜版侵權現象不再存在,“維權公司”徹底完成使命,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