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潛伏在手機用戶金字塔底端的淘金者,他們面對著逾80%的手機用戶。這群自稱“最了解中國‘大多數人’”的現實主義者,能代表中國無線互聯網的未來嗎?
幸存者
“被查怕了,就干脆轉正了。”現在還在玩的,都是些高峰期賺了錢的人。
江湖
手腳麻利的潮汕小妹從玻璃柜臺掏出了一款“iPhone4”,“”雙卡雙待,支持WiFi,可以看手機電視“,開價650元。
上篇
“山寨”手機面臨窮途?
要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還是要到深圳的華強北看看。
在大多數“山寨老板”們看來,華強北高高屹立的賽博數碼廣場是大品牌手機的陣地,而屬于他們真正的地盤,則是賽博對面路口拐入的明通數碼城。
在這座僅有5層高的手機賣場里,逼仄的過道旁密密匝匝擠滿了面積不過10平米、售賣雷同款型的手機檔口。
為了尋找傳說中的“千元智能機”,記者來回穿梭于數家手機檔口。“我們還沒出這個,要不你先看看這一款?”一位帶著濃重潮汕口音的小妹立馬從玻璃展示柜抽出一款用皮套包著的手機,利索地裝入Sim卡、電池、開機。翻開皮套,是做工尚可的全鍵盤,而與鍵盤正對著的顯示屏看起來與iPhone4沒什么區別。接著她為記者演示了翻屏,滿滿4頁應用功能,“雙卡雙待,支持W iFi,可以看手機電視。”小妹介紹說,這款“iPhone4”無疑是明通這座樓里近期最拿得出手的“頂級產品”,開價650元。
而那些“普通產品”多為市面上熱銷的“N 79”、“荷塘月色”等款型,售價在230-350元左右,但仔細一看,這些手機上印著一些讓人頗感陌生的“牌子”。“(它們)沒有打廣告的。”小妹解釋道。
很顯然,那個傳說中的“山寨”仍活在現實中。
只是靠“水立方”、“寶馬”、“開光”等“雷人爆款”就能賺得盆滿缽滿的“草莽時代”一去難回頭。浪沙淘盡,這群經過“轉碼(三碼轉五碼)”、“申牌(手機牌照)”的手機廠商們有了個聽起來更為安分、低調的名字———“國產功能手機商”。
而那個原本殺機與生機畢現的移動互聯網江湖更顯得波光詭譎、難以捉摸。
陳濤(化名)的公司位于華強北的一座高層寫字樓里,往外望去即是明通數碼廣場。
這不是他的第一個辦公室。陳濤入行五六年,經歷的大搬遷不下四五次。最近的搬遷發生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又剛拿到手機生產牌照。但從這個生性樂觀的溫州人臉上,卻看不到“雙喜臨門”的喜氣“辦公室比起原來小了一半,員工也少了三分之一。”陳濤所說的“原來”可以追溯到三四年前,那正是國產“山寨手機”的鼎盛時期。
2003年年底,聯發科低價芯片實現量產出貨,打破了手機“研發、生產到推廣銷售一體化”的高投入模式。這款被稱為“Turn Key”的芯片解決方案,將芯片、軟件平臺和第三方應用軟件捆綁在一起,將攝像、M P3、視頻、觸摸屏等多種功能全部集成于手機芯片之上。換言之,廠商只要加個電池和外殼就能生產手機。
從此,一個迥異于國產手機“第一波浪潮”(以波導、科健等為代表)的“山寨手機”時代來臨。這群被戲稱為“山寨老板”的手機集成商們,以款多量少、快進快出的“快時尚”模式玩起了手機生意,在迅速地駛過了2008年行業的快車道(國內出貨量為4010萬臺)后,又迅速地急轉直下。
市場調研機構iSuppli數據顯示,2010年國內山寨機出貨2420萬臺,比2009年的3320萬臺下降27%,增長趨勢明顯放緩。
“眼看著一部手機賺50元、40元、30元、20元,10元乃至賠本。”陳濤身邊有不少進入這一行當的親友,有的“虧本了關門走人”,有的“轉向海外市場”。
隨著山寨機闖入公眾視野,媒體報道鋪天蓋地,深圳市便開始了不間斷的山寨機“整治”運動。與此同時,工信部等國家相關部門對手機生產銷售的牌照制度由“核準”轉為“報備”,公司注冊資本要求從2億元降為2000萬,再加上入網檢測等費用不斷下調“被查怕了。既然都賺了些錢,就干脆轉正了。”陳濤如此描繪自己的心態,“從2008年年底到2009年年初,當時全國牌照從200多張一下子增加到400多張。”
“現在還在玩的,都是高峰期攢下老本的人。”陳濤說,正是他們成為了后來“三碼轉五碼”乃至做徹底做品牌的主體。而隨著部分“山寨老板”的“洗白上岸”,這群有著山寨“前科”的廠商連同正在不斷減少的山寨廠商群體,有了一個低調的名字———“國產功能手機廠商”。
在產業鏈條中,他們與馳名的步步高、O PPO、金立、天宇朗通等廠商的模式無異:從M TK或者展訊、M star采購芯片,借助方案設計公司完善手機功能,并在南山或者布吉的生產線完成組裝。差別僅在于品牌效應和銷售渠道的強弱。
記者在另一座大廈的某手機公司研發經理辦公桌上也體驗了一款外觀設計精良的功能手機。這位研發經理介紹說,這家成立于去年年底的公司即將推向市場的第一款手機,品牌的名字還沒有想好。
而在兩個月前,另一位“三碼轉五碼”的老板也向記者提起,他正在考慮與臺灣歌手張韶涵簽約,為其即將力推的一款功能手機做代言。
D IG ITIM ESR esearch資深分析師兼經理黃建智分析,2010年多數品牌業者已陸續退出非智能手機市場,主要出貨者剩下大陸手機業者,占超過1/3強。這正是陳濤們目前最為看好的市場空間。另據ID C研報,目前功能型手機仍占全球手機市場整體出貨量的主體地位,只是其增速受到了智能手機的影響。具體到中國,功能手機仍占據市場逾80%的市場份額。
“(消費者)其實對功能手機還是智能手機是沒有像我們區分這么細的,他只會選擇一款能滿足他需要的手機。”陳濤隨手拿起一款樣機為記者做展示,“游戲、電子書、音樂、視頻,什么都有,對吧?”
也許正如陳濤所說,即便中國多數用戶仍在功能手機時代徘徊,在通話和短信之外的應用也在功能手機里不斷豐富了起來,這群龐大的手機用戶早已開始接受移動互聯網的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