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我國手機“實名制”實施一周年。一年過去了,盡管三大電信運營商的營業廳都嚴格執行實名登記,但是報刊亭、手機銷售店的通信代理商依然對手機實名制“熟視無睹”,在數量眾多的代理點,消費者不用出示身份證仍可以很容易買到手機卡。
手機實名制有名無實,買賣雙方為何都不“買賬”?不需要實名登記的無名卡從何而來?對于不按實名制要求銷售手機卡的商家,誰來監管?
手機實名制遭遇尷尬
“手機卡預存話費30元,號碼免費贈送。”在北京石景山區的雜貨店,這樣的廣告隨處可見。周林剛從武漢到北京實習,便在一家雜貨店買了個北京的手機號碼卡,不需要登記身份證,掏錢可得。
“如果到營業廳辦理,不僅要用身份證登記,還得另外花錢買手機號,在這里買方便又便宜。”周林說。除了隨處可買到預存30元和50元的中國聯通號碼卡,中國電信、中國移動的手機號碼卡也不少,均不需要身份證登記。
去年9月1日,工信部宣布正式實施手機用戶實名登記制度。此前,大多數垃圾短信、短信詐騙等使用的手機號碼均為非實名制手機。工信部規定,辦理手機入網的新用戶必須出示個人身份證件進行實名登記。
按照工信部的部署,手機實名制工作將分兩個階段進行:從9月1日起對新增電話用戶進行實名登記;待相關法規出臺后,用三年時間做好老用戶的補登記工作。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第一階段效果不理想,第二階段恐怕也將遙遙無期。手機實名制的尷尬表現為銷售商的“軟執行”,用戶的“實名”熱情不高和管理部門的監管缺失。
無論是零售還是批發,無名手機卡都隨處可得。不僅各地報亭、小地攤、手機銷售店在“大張旗鼓”地非實名賣手機號,網上更是“肆無忌憚”地售賣各類無名手機卡。有媒體報道,在北京的木樨園手機賣場無需登記任何信息,就可輕而易舉地批發上百張手機號碼卡。
目前,我國并未出臺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法規,不少用戶因個人信息資料泄露,而經常被商業推銷電話騷擾。而無名手機卡不僅方便、便宜,而且不用擔心個人信息泄露。
“手機實名制的初衷是保護公民的信息不泄露,但是手機實名以來,手機里的垃圾短信、響一聲電話并未減少。”周林如是說。
無名卡從何而來?
吆喝了一年的手機實名制從目前來看,雷聲大雨點小,收效并不理想。從源頭上追溯,既然營業廳嚴格執行手機實名制,那無名手機卡為何能在市面上如此“猖獗”,號碼又從何而來?
某運營商的工作人員這樣解釋,目前代理商從公司拿走的手機號碼卡都是未激活的,按程序,售出后需要代理商返回顧客的個人信息才予以激活。不過對于如何判斷代理商返回的這些個人信息是否屬實,工作人員表示目前這方面的確很難監控,所以導致手機實名制形同虛設。
當記者用一張在代售點買到的聯通手機卡致電客服,得知該卡沒有任何個人信息登記在檔,但是手機卡仍然可以正常使用,當問及如果想要更換業務是否需要補登身份證,該客服表示不需要。顯然,盡管運營商在營業廳嚴格實行手機實名制,對于市面上的無名卡卻是持默認的態度,即使代理商沒有返回用戶個人信息,無名手機卡還是能“暢通無阻”地使用。
推行實名制難在哪?
有手機號碼卡批發商告訴記者,運營商常常會為了爭奪新用戶采取匿名放號手段,對包銷商、分銷商提出要求,希望他們做好用戶信息登記工作。事實上,對于分銷商最后的登記成果,運營商也不會認真檢驗。“多多益善”才是他們最主要的營銷目標。
飛象網首席執行官項立剛也認為,目前手機實名制有名無實的主要癥結還是集中在運營商身上。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和市場競爭壓力,運營商在實名制的取舍之間顯得十分為難。實行手機實名制甚至在某種程度上給運營商造成了很多麻煩,成本較高,短時間也得不到太多的回報,所以運營商對手機實名制的積極性并不高。
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0年第一季度,韓國有99.7%以上的移動手機用戶為實名注冊的后付費用戶,美國的電話實名也覆蓋了大部分用戶,那么為什么在中國手機實名制的推行進程卻如此緩慢呢?
據了解,目前我國現行電信管理條例并沒有就實行手機實名制后用戶的身份信息保護作出詳細規定,手機實名制沒有明確的法律條文或行政法規作支撐。而美國、韓國等已經實行手機實名制的國家,無一例外地都完成了相關立法工作。
專家認為,實行手機實名制,主要涉及三方利益,即監管者、運營商和手機用戶。作為監管者,最主要的任務莫過于制訂具體的實施細則;運營商是實行手機實名制的關鍵環節,運營商應自查自省,堵住實名制的漏洞,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若監管者和運營商能解決用戶的后顧之憂,用戶怎么可能不愿意進行實名登記呢? (郭麗君 本報通訊員 謝育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