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視頻網站的盈利模式就是在視頻內容上做貼片廣告,向廣告主按照廣告播放次數收費,只是此類廣告價格和電視廣告根本不能同日而語。2010年國產電視劇交易總額達到59.2億元,而根據艾瑞咨詢的最新數據,2010年中國在線視頻行業的廣告收入為29.1億元,該數額還包括了因為世界杯和世博會刺激廣告主加大的投放。
不過,好消息是,廣電總局規定2010年起電視臺每小時商業廣告時長不得超過12分鐘,電視劇插播廣告每次時長不得超過1分30秒,這促使部分廣告不得不從熒屏轉戰視頻網站尋找商機。
但是,“雖然視頻網站廣告增長速度很快,并且越來越向幾家大網站集中,但由于基數小,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消化得了快速增長的購片成本。”一位網站管理者依舊不無憂慮。
收費觀看模式試水
一邊是版權價格一路高開高走,一邊是網絡視頻企業遭遇盈利困難。
從2006年視頻元年算起,在經歷了近6年的成長期后,曾一度達到上百家規模的視頻網站,如今存活下來的不到10家,大部分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而在業內人士看來,新一輪的優勝劣汰正在網絡版權的瘋漲中拉開序幕。
視頻網站越來越火爆的同時,也面臨著選擇的痛苦:雖然每年電視劇產量一兩萬集,但真正有影響力的不過10來部,“搶戲”的戰火仍會從熒屏燒向網站。有業內人士預言,今后的一年或者若干年中,電視劇的網絡版權作為視頻網站的核心競爭資源,仍然會處于一個被爭奪但購買資金充足的市場中,因此版權的價格并沒有到達頂峰。
網尚文化公司總裁黎鋒曾給媒體算過一筆賬:“如果一部電視劇每集投資100萬,因為壟斷,在電視臺能賣出150萬一集就不錯了。但互聯網上是市場經濟,即使按50%的回報來算,也應該150萬一集。”結論是,今天的網絡版權價格看起來很高,但還沒有達到內容的價值。按照他的計算,電視劇的網絡版權應該在每集100萬到200萬之間。
購買版權的巨大支出,使網絡視頻公司不得不通過分銷“攤薄成本”,快速回收資金。而分銷又面臨著“同步上線”的局面,使內容同質化,失去了獨家的核心競爭力。
大肆“燒錢”買劇的同時,視頻網站的營銷模式也在悄悄轉變。就在網友抱怨“看劇更像看廣告”的時候,一些視頻網站憑借在內容資源上近乎壟斷的地位,已經試探性地推出了“收費觀看”模式,把目光投向網民的腰包。
然而,對2011年熱播劇獨家網絡版權占有率超過70%的樂視網發布的上半年財報顯示,樂視網在今年第一季度日訪問用戶達到800萬,網站月均活躍付費用戶數雖然突破60萬,但這60萬付費用戶所占比例,也只是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了一兩個點——目前國內用戶付費的比例僅為6%。因此,在很多業界專家看來,付費用戶的方式并不符合我國網絡視頻用戶的行為習慣,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都不可能成為視頻網站賺錢的有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