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楊洋身兼數職——主營一家銷售瑜伽教材的網店,兼做私人瑜伽教練和一家公司的人力資源顧問,每月近三萬元的收入足以令人羨慕。
但是,這個地道的北京人也有個弱項――做飯。她家的廚房從不開火。網絡團購幫楊洋解決了吃飯的難題。她常在團購網站挑選折扣誘人、環境舒適的餐廳,和家人一起享受美食,為此每月開支三千元左右。
她覺得對自己的六口之家來說這筆開銷“非常劃算”,而且她也很享受每天搜索網站和“團餐”帶來的快樂。“團購讓我既省錢,又吃得好,我喜歡這樣的生活。”楊洋說。
集結零售為批發的團購不是新概念,傳統的線下團購主要是一些互相比較了解的人向同一商家購買某種產品,憑借規模優勢獲得折扣優惠。從2010年開始,團購網站開始逐步取代線下交易的模式。到今年6月的一年多時間里,中國已有5000多家團購網站。

滴嗒團副總裁朱敏說,目前團購的基本交易模式是買家在線上支付,團購網站收取大約10%的服務費后將余款轉給商家。
主打港式火鍋的華安御宮餐飲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在北京經營了一年多,如今也加入了團購行列。公司董事長尼盛輝說,商家參與團購主要是為了發掘潛在客戶,擴大企業知名度,所以初期階段贏利并不是最重要的。當商家獲得足夠人氣后,打折幅度可能逐漸收窄。
經營韓國料理的漢拿山集團在中國開了100多家分店,偶爾也會在一些知名團購網站上推出特價活動。其北京東直門店經理金建國說:“團購的利潤率并不高,但顧客數量的大幅增加還是可以帶來可觀的銷售額。”
他說,企業推出團購的時間和優惠程度主要取決于消費的旺季和淡季,以及公司的銷售情況等。
就在團購日漸成為很多年輕網民的消費習慣、網站和商家更是大呼團購時代的到來時,這一新產業卻經歷著“過山車”般的大起大落。
朱敏將2010年看做中國網絡團購的“瘋狂期”。由于行業準入門檻較低,大量團購網站集中涌現。中國網民瘋狂購買那些便宜得難以置信的團購產品和服務,促使線上交易額大幅攀升。
但今年一季度,很多團購產品因質量和服務水平良莠不齊,使得消費者投訴率上升,交易量急劇下降。美食評論家劉艷認為,一些餐廳推出的團購食品和服務與正價消費的差距很大。
27歲的網友“小白”以一元的價格團購了良人攝影公司的寫真攝影。商家承諾提供化妝和拍攝用的衣服,贈送相框和海報等。但“小白”抱怨說,拍照用的服裝很臟,化妝師和攝影師不專業,服務態度也很惡劣。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互聯網周刊》主編姜奇平認為,團購消費主要與消費者的年齡、收入和教育背景有關。
他說:“使用團購的人群一般以有一定文化水平和能夠接觸到電子商務的消費者為主,也就是中等收入的年輕消費者居多。”但他認為,應提高電子商務的普及率和覆蓋率,推動低收入群體參與團購。
朱敏說,如果老百姓因物價高企減少消費,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停滯。團購提供了負擔得起的產品和服務,刺激了他們的消費需求。從這點來看,團購是消費者、商家和市場“三贏”的一種消費模式。
姜奇平則認為,從微觀和個人的角度來看,團購有助于抵消通脹的影響。但從宏觀來看,中國目前電子商務的銷售額只占社會商品零售交易總額的5%,團購更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可以說對整體的貢獻微乎其微”。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中國團購注冊用戶數為4200萬,比6個月前增長了125%。
用戶數量的激增和商品服務的同質化加劇了團購網站之間的競爭,一些缺乏實力的網站被淘汰出局。大型團購網站則為了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紛紛想方設法提高服務質量。
嘀嗒團推出了10天無條件退款和不滿意先行賠付等措施,以提升顧客對服務的滿意度。
“同質化的服務是留不住客戶的。我們必須提供差異化的服務才能在競爭中吸引更多用戶注冊。”朱敏說。為此,嘀嗒團組建了百余人的客服團隊,專門處理顧客的咨詢和投訴。
楊洋現在只訪問信譽度較高的團購網站,只選擇獲大量網友好評的團購產品。
網名Rayray的一名記者說,她曾花500元團購了一家私立醫院的補牙洗牙服務,不僅價格比三甲醫院便宜四成,而且服務好,衛生水平很令人滿意,還不用排隊。
姜奇平認為,團購模式有利于打擊行業暴利,讓消費者得到實惠,避免了傳統行業流通環節的各種浪費、貪污和不透明。
但團購也有局限性,它只是運用互聯網技術的一種消費模式。他認為,未來應向以提供增值服務為主的模式轉變,主要體現在服務差異化、產品多樣化和個性化定制,而不是針對一種商品打價格戰。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荊林波認為,未來團購的發展方向取決于團購服務的類型和消費數量是否具有可持續性、團購網站的核心團隊是否穩定以及團購網站與投資人、政府和媒體之間的關系等方面。
他相信,團購現已進入“戰國”后期,即將出現幾大“列強”一統天下的局面。
(趙穎 張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