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改委日前證實,其正在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寬帶接入領域壟斷問題進行調查。《反壟斷法》出臺3年首度劍指央企,引發各方熱議。業內專家10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對調查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會否向“兩桶油”延伸、消費者如何參與反壟斷等問題進行解讀。
明晰法條 央企沒有壟斷豁免權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曙光告訴中新社記者,《反壟斷法》出臺后,雖然在可口可樂并購匯源案中運用并產生很大影響,但央企在諸多經濟領域的壟斷狀態,讓其在實施過程中一直面臨諸多挑戰。
正因如此,發改委此次的出手,便被許多業內人士稱贊為“里程碑”式的案例。
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經濟法室主任王曉曄表示,外界有一種錯誤想法,認為國企可以在《反壟斷法》中得到豁免。電信和聯通的遭遇,將對大型國企產生極大的震懾。
按發改委“年度銷售額1%到10%”的標準,電信和聯通此番面臨的罰款或達數十億元人民幣。據業內人士推算,上網價格可能在未來5年里大降4成。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指出,現在許多猜想都太過夸張。他提醒說,此次調查并非關注面向最終用戶的壟斷,而是指向競爭對手間的“價格歧視”。在三網融合、不同系統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事件的走向還有待觀察。
領域不同 調查難向“兩桶油”延伸
近年來,內地居民對于大型國企壟斷所導致的高價一直頗有抱怨。因此,發改委對電信和聯通的調查,讓人們大呼“解恨”。網友們隨即發起了“下一個查誰”的投票,“石化雙雄”目前排名居前。
但業內人士表示,此番反壟斷調查不會向中石油和中石化延伸,因為“內在邏輯完全不同”。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告訴中新社記者,電信和聯通在寬帶接入領域的定價是一種市場行為,因此受到《反壟斷法》的約束;而中石油和中石化所涉及的定價是一種政府行為,無法依靠《反壟斷法》去調整。
他表示,只有當石油產品的定價引入市場機制,《反壟斷法》才可能在該領域發揮作用。
民眾參與 無直接訴訟先例但留有空間
相關信息顯示,發改委此次調查是因為接到了對電信和聯通涉嫌壟斷的舉報。消費者可否直接起訴壟斷企業也成為人們熱議話題。
時建中指出,雖然目前還沒有消費者直接訴訟的先例,但理論上講,《反壟斷法》對這種行為留有空間。
李曙光表示,《反壟斷法》目前主要靠發改委、商務部、工商局這3家機構來執行,對司法功能強調得并不多,這也正是其有待加強的地方,希望未來能有消費者以壟斷受害者身份啟動司法程序的案例出現。(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