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莫名其妙的推銷電話,郵箱、QQ甚至網銀密碼被盜……到底是誰出賣了我們的信息?我們的個人信息通過什么渠道擴散的?在互聯網日益發達的今天,我們時不時產生這樣的疑問。其實在一個特殊的群體看來,個人信息的買賣早已是家常便飯。有人編程、有人攻擊網站盜取個人信息,有人網上叫賣,有人從中進行倒賣。成千上萬的個人信息就這樣無聲地流動著,并為這些人帶來滾滾財富。這個特殊的群體中間既有黑客,也有專門的公司從事這項業務。近日,記者接近了這個特殊的群體,了解個人信息交易背后的一些真相。
1 黑客
分工合作按約定分成
“拖庫”,是指從數據庫導出數據,這個名詞以前只是在程序員中間被熟知,但在去年CSDN用戶數據泄露事件以后,“拖庫”作為威脅互聯網安全的最大隱患,也為普通網友所熟知。
360公司網絡工程師小雷告訴記者,有能力通過攻擊服務器“拖庫”的“黑客”,分“黑帽”和“白帽”,黑帽就是利用網絡漏洞制作攻擊病毒獲利的這部分人。“他們一般不直接露面,也不直接攻擊網站,主要是賣技術。”一位網名為Ferry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現在網絡黑客基本是通過拖庫、掛黑鏈(簡單地說,就是在被黑網站上鏈接自己指定的網站)賺錢。他們平時主要聚集在QQ群或者論壇,通過網絡進行交易。
Ferry告訴記者,因為有利可圖才會有人干這行。賣力的“黑帽”,一個月就靠賣“黑鏈”、賣惡意代碼,多的可以獲利十幾萬,賺上萬元則是很普遍的。
圈子內把黑客不法獲利的組織結構比喻成海星狀。Ferry說,這些交易往往見不得光,交易隱蔽性非常強。有的“黑帽”采取團隊合作。他們從網上論壇建立聯系,分工合作,獲利后按照約定分成。越高級的技術人員分得越多。“一個團隊可能來自全國各地,也可能從境外潛入,一般的網站很難防御。”
而這些人之間的合作,基本上用的是虛擬的身份,有一套固定的交易模式,一般人無法滲透其中,也難以掌握這些合作者的真實身份。“也許干完一次,就轉服務器換IP,這也是網絡安全部門執法中常遇到的困難。”
2 腳本小子
用別人的病毒攻擊網站
360公司網絡工程師小雷說,對于大型有組織的攻擊,一個人無法完成,需要大規模的合作。拖庫、掃描漏洞、交易數據庫等等,他們分工明確。其中人數最多的一類被稱作“腳本小子”,他們并不真正掌握編寫病毒技術,主要用別人編好的工具去攻擊網站。掌握這些手法很容易,在很短的時間里上網拜師或者從地下論壇購買工具就能操作。 若以具體比例估計,每1000名黑客對應的腳本小子會超過10萬人。
據網絡工程師小張介紹,在對一個網站攻擊前,需要通過掃描了解這個網站安裝了什么軟件、有什么“后門”、安全性如何。這個步驟大部分就是“腳本小子”來做。常用的工具是一種漏洞掃描器,掃哪個網站有漏洞,可以去攻擊它,獲取用戶個人信息數據。
不過,哼哼(用戶名)不希望別人叫他腳本小子,他說,在圈子里這個稱呼似乎帶有技術歧視性。“我就是黑客,你們的電腦只要我有興趣就能進去。”今年26歲的他,大學畢業以后,有了正規工作,但每月的收入卻不能維持他的生活追求。“我第一次收別人錢是掛黑鏈。”哼哼還記得,一家賣性藥的網站需要提升權重,他開價1000元,后來860元成交。
3 銷售
1萬個賬號可賣50元
哼哼們的電腦連接著的另一端就是龐大的網絡信息消費群體。
小雷舉例說,按照保守估計,CSDN泄露的600萬用戶信息,若其中10%有效,那么就有60萬網絡用戶信息被黑客掌握。獲取這些信息以后,可以直接侵入別人賬號、郵箱獲取有用的信息,也可以在網上打包銷售。購買者主要會用于網絡推銷、電信垃圾廣告、電商垃圾郵件。
“有客戶需要利用微博來刷廣告,那么就有人針對微博編寫一個程序,只要把數據庫套入就能自動批量試。”小張一臉輕松地說,測試成功的就添加成新的庫在網上轉賣。“其實這個很簡單,幾乎是零成本。”據一些網絡高手曾經測試的結果看,CSDN泄露出來的密碼成功登錄同一用戶的另一個賬號,成功概率高達20%。
交易也非常簡單,在網絡上有專門的地下黑客論壇或者通過QQ聊天交易。小張曾經在網站上看到一則消息,有人拿到了300萬的數據庫銷售。他試著與這個黑客取得聯系,“1萬個賬號50元,對方為了讓你相信,還會先給你10個免費測試是否好用。”
這種形式販賣網絡用戶信息,獲利非常大。小張說,別小看這幾十塊錢的1萬個信息,掌握這樣庫的黑客,手里都有上百萬的用戶信息,可以多次銷售給不同的人。
4 產業
銀行商場有人也賣信息
今年27歲的王旭,在沈陽有過一段“話務營銷”經歷。“話務營銷”是業內術語,現在有了更時髦叫法:信息咨詢營銷。說白了就是買賣個人信息。從網絡等途徑買到的個人信息,在他們手中成為倒賣的商品。
2005年,他加入了沈陽市一個小型的“話務營銷”公司,他主要工作是與“客戶”接頭交易。他們賣的信息有很多類,既有業主信息、車主信息,甚至還有一些大企業或是政府工作人員的信息。“普通業主信息、車主信息是一般貨,賣不了多少錢。如果有某一個行業的管理人員信息、政府人員的信息,這就是‘牛貨’,能賣大價。”
王旭所指的“大價”指的是3000元甚至更高,一般信息100到800元不等。
“話務公司”的信息是從哪里來的呢?王旭說,一般“話務公司”在各行業或者企業內部有自己的“線人”。“像銀行、商場、4S店,這些企業有很多個人信息。公司會給這些線人錢,讓他們透露一些出來。”對于具體的價格,王旭并不清楚,但在他的印象中,應該至少有五位數。
另一個獲得信息的渠道是從同行處購買或者交換。“現在的這些公司叫信息咨詢公司。這些公司在網絡上互相買賣交換各地的個人信息。”由于現在做這個行當的公司很多,信息的價格驟降,10萬條信息也就幾百塊。不過,這個買賣的渠道行內人并不十分看好,因為不能保證“質量”,很多都是假的或者是過時的。王旭回憶,2008年,他所在的公司大多數的收入來自網絡銷售,部分是線下銷售,一家14個人公司,最高的一個月純利潤達到40多萬元。“因為現在查的很緊,生意沒以前那么好做了。”
從3月中旬至月底,記者試圖以買主的身份聯系幾家北京和外地的信息咨詢公司,但是得到的回答都是“風聲緊”、“過一段時間再說”的回復。
(郭超 邢世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