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是個天生的企業家,平板、智能手機才掀起蓋頭,就被他們“盯”上了。而他們曾經的“伴侶”——教育電子產品,在被橫刀奪愛之后市場迅速萎縮,正一批一批地走向死亡。
晴晴今年只有7歲,但卻是個數碼潮人。她平時最愛用iPad與陌生人聊天,在微信上,她會用“what is your name?”與老外聊天,也會用“can you speak Chinese?”讓老外說出一口結結巴巴的中文。
晴晴的媽媽非常驚訝,因為這些功能她都半會不會。她們家現在已經沒有學習機等電子產品了,“現在誰還用這玩意兒呀。”晴晴的媽媽說。一方面,女兒的機靈讓她驕傲;但另一方面,她又時刻牽掛著女兒的學習。
硬件
與平板沒差別
“我愛你,你愛她,她愛他”,兒童電子教育產品的處境與歌詞一樣殘酷:平板、智能手機流行了,兒童就拋棄了傳統教育電子。在潮流面前,兒童的腳步并不比成人慢。
復讀機、電子詞典、學習機……科技的更新速度,讓它們從一張名單轉移到了另一張名單上。在兒童眼中,它們曾備受青睞;而現在,它們正在被遺棄。
智能手機時代,兒童電子教育產品的命運并未好過非智能手機。“國內早教市場大部分還停留在低端數碼產品形態,如點讀筆、故事機等。”卡布休營銷總監吉登高表示。這些產品具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功能單一,擴展性不強。
從技術上來說,它們與智能手機、非智能手機所處的時代一樣。以電子詞典為例,市場價一般為300-500元,普遍僅具有查字典、背單詞的功能,這樣的產品價格低廉,消費能力弱的用戶多會考慮。
其實,要把硬件做上去并不難,傳統電子教育生產商,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近兩年,好記星、步步高、讀書郎都相繼推出了各自的學生平板(電腦)。單從硬件配置上看,這些產品與市面上流行的平板電腦差別不大。
內容
換殼不換“芯”
但這并沒有解決電子教育產品的危機。“電子教育產品只是載體,技術門檻有限,容易被復制。”中國兒童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遠萌表示,電子教育產品的內核在于內容,而不是硬件。比如說iPhone手機,真正維持用戶黏性的是龐大容量、不斷更新的app store。
蘋果app store一直在“騎火箭”。2008年7月,app store推出,初始只有800款應用;2009年4月,下載量突破9億次;2011年1月實現100億次;2012年3月下載量突破250億。據蘋果官網顯示,app store目前的app數量達到了500000個。
而在內容上,國內的電子教育產品依舊是“各自為政”。“大多數品牌用戶只能使用產品中自帶的、公共網絡上的內容。”張遠萌表示。蘋果用戶有一個集成的app store,安卓用戶有N個分散的“Google Play”,但兒童電教產品好像什么都沒有。
與諾基亞有點相似,兒童電教產品也是換殼不換“芯”。2005年,電教產品市場大熱。7年過去,這個市場由熱轉冷,目前屈身在大品牌(蘋果、三星等)空隙中生存。科技的升級,脫去了它們7年前的外套,但它們依舊保留著7年前的思維。
話題1
兒童電子產品的出路何在?
中國兒童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遠萌:獨立的兒童教育電子產品,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建設一個先進的、國際化的、有影響力的高容量內容平臺。所以,如果沒有政策強化支持,或有實體學校和課程作為背景,恐怕只能填補大品牌的市場空隙。
話題2
兒童到底應不應該玩平板?
淘米科技公關經理曲元元:這是科技發展的腳步,平板電腦給了孩子另一種選擇,而不是取代兒童教育電子產品,并不是有了平板就不看書,這是不矛盾的。家長把自己的iPad分享給孩子不是壞事,我們該做的是如何去避免不好的情況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