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7月27日電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吸費軟件對用戶的話費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流氓推廣木馬也給用戶的流量、電量帶來了極大損失。同樣,手機的隱私安全問題也成為用戶關注的焦點。
在中國大陸地區,手機竊聽軟件橫行,且出現了較強的地域性,并通過地下銷售網絡已形成了一條直接、間接獲利的黑色產業鏈。
X臥底是典型的手機竊聽軟件,自2006年被截獲后至今已持續銷售、傳播6年,至今累計感染手機近100萬部,這類竊聽軟件利用了手機的三方通話功能,在誘騙用戶安裝后,每次啟動時可由黑客在通話時插入一則波段,實際置于同一通話環境之中,而在其中可以隨意聽取通話信息。
由于“X臥底”成本低廉,且有多種盈利模式(如兜售商品直接獲利,轉賣隱私間接獲利),使之盡管一再收到政府、相關機關的打擊,仍然存在地下銷售網絡。
而在海外,特別是俄羅斯市場中,間諜軟件則主要盯準用戶的地理位置。2012年,網秦“云安全”監測平臺數據顯示,在上半年截獲的隱私竊取類惡意軟件中,有超過43%的惡意軟件可通過GPS或連接地圖API實現對目標手機的跟蹤定位。尤其是在俄羅斯、中東地區泛濫。
這類APP應用通過誘騙安裝后通過定位指令可返回地圖坐標,依此對應判斷用戶的所在位置。值得注意的是,更多應用以“家長控制”為名來上架銷售,但卻均是以悄然安裝,無任何提示進行實時監控的使用模式,如何在角度上對其加以衡量和辨別,也正在成為國內海外用戶普遍顧慮的環節。
2012年上半年,通過網秦“云安全”監測平臺的長期監控、分析研究發現,目前一條圍繞隱私利益點的轉賣獲利產業鏈已經初步形成,黑客在盜取隱私后除可由試圖窺探隱私的黑客直接獲利,獲取相關隱私內容,還可在拿到數據同時,通過轉賣信息來間接獲利。
研究發現,黑客可在獲得用戶手機中的通話記錄后將其轉賣給商業間諜,這時相關機密內容均有遭曝光或取證的高危風險,而一旦手機聯系人被轉賣,可能被電信欺詐團隊利用借此偽裝親友來實施詐騙行為,如使用習慣、手機支付習慣、歷史等信息若被轉賣,還可能被非法廣告公司利用,更有針對性的推送廣告及垃圾短信。
今年央視3.15晚會曾報道關于某些公司倒賣用戶信息的案例,其中千條隱私信息的價格高達千元,根據定制項目還會不斷增高價格。(中新網I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