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商意盈實習生楊昕杭州報道
近一段時間以來,全國各地發生多起手機SIM卡遭惡意補卡事件。部分手機用戶反映,他們的手機SIM卡不但被停用,與之綁定的QQ和銀行卡等信息也遭到竊取。
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不法分子一般利用假冒身份證逃過電信運營商工作人員的眼睛,而電信運營商“補卡規則”中的安全漏洞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隨著電子技術的進步,手機早已不再是單一的通訊工具,在此情況下,誰來保護手機SIM卡的安全?
多位用戶SIM卡無故遭補卡
杭州市民王小姐前幾天遭遇一件怪事:在身份證沒有丟失的情況下,自己的手機SIM卡被人補辦了不說,原來的卡還被強制停止使用。
事情發生在7月14日下午,王小姐發現她的聯通手機突然沒了信號,警覺的她用另一個手機打電話到聯通營業廳詢問。令她詫異的是,她的手機SIM卡一個小時前被人補了一次卡。王小姐的SIM卡和多張銀行卡、QQ號綁定,當她發現被補卡時,她的QQ信息已經被人開始轉移,所幸沒有發生財產損失。
王小姐迅速趕到就近的聯通營業廳處理,并要求工作人員提供上一次辦理補卡手續的營業廳信息,竟被告知無法查詢到相關信息,而該營業廳的查詢系統顯示:屬異地補卡,無法查詢。
幾經輾轉,王小姐終于得知她的手機卡是在山東菏澤的一個聯通營業廳被補辦的。7月20日,聯通菏澤分公司的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王小姐,她的手機卡是被一名男子用假冒身份證補走的,并表示,他們辦理補卡的程序符合規定,不承擔任何責任。記者24日和王小姐一起到杭州延安路上的一家聯通營業廳就該事詢問了有關工作人員。該營業廳客戶接待室一位姓蔡的工作人員解釋,當客戶要求補卡時,工作人員一般只核對客戶身份證上的姓名和身份證號,“我們無法鑒定身份證的真偽,只要名字和身份證號對得上,就可以補辦。”他說。
但記者了解到,在聯通的業務支撐系統里,客戶的基本資料還包括性別等其他信息,而在菏澤出現的那張假身份證中,王小姐的照片和性別都顯示的是男性。對于這種顯而易見的信息不符,延安路營業廳的蔡姓工作人員說,由于一些客戶是在代辦點開卡的,性別信息可能并不準確,因此工作人員并不會將其作為參考。
對此,王小姐表示擔憂:“現在與手機綁定的銀行卡、支付寶(微博)等賬號越來越多,憑一張假證就被補卡,讓我們怎么放心?”
無獨有偶,今年4月,在河南鄭州也發生了用戶手機SIM卡被惡意補辦的情況。有人在營業廳用一張假身份證“光明正大”地補辦了一張手機SIM卡,不久,手機SIM卡的真正主人被強制停用該卡。在接下去的幾天,手機SIM卡主人的朋友開始不斷收到短信,要求他們“代購”電話充值卡。
杭州市民呂明啟擔心地說,如果犯罪分子用一張假身份證辦了手機SIM卡從事犯罪活動,或者欠費不還,公安機關一旦憑身份信息找到原主追責,那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假身份證成補卡“通行證”
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客戶要求補卡時,工作人員一般要求其提供本人的身份證即可。如果來人可疑,比較警覺的工作人員還會要求其提供“SIM卡中的幾條主叫通話記錄”。但記者致電詢問了幾家通信運營商的客服,客服人員均稱不需要提供除身份證外的其他信息。
雖然普通市民對于通信運營商“補卡規則”里的漏洞很陌生,但在不法分子眼里,這些漏洞早已是“公開的秘密”。近兩年,北京、新疆、廣東、河南等地均發生過有人憑借假身份證到營業廳惡意補卡的事件。
由于工作人員無法對身份證的真偽進行識別,不法分子往往能夠輕易得手。此外,“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哪怕是工作人員向客戶索要主叫通話記錄,不法分子仍然能夠通過各種方式得手。在網絡上,也有人“指點”獲得主叫通話記錄的辦法:“你用不同的號碼向那張卡打五通電話,對方沒接你就掛掉。若他回撥給你,你就得到了主叫通話記錄。”更有甚者,有不法分子可以持假身份證以及該號碼通話流水單到營業廳要求補辦。
據記者了解,不法分子通過“補卡規則里的漏洞”盜用的SIM卡,一般有以下幾類:一是“連號”或者包含“6”、“8”等數字的“靚號”;另一類是辦理了“罕見優惠套餐”的號碼,且套餐業務已停辦,比如月交20至30元便可享受GPS流量無上限的優惠套餐等。這些“靚號”會被不法分子掛到網上銷售,報價多則千元以上。
此外,一些不法分子還通過盜用SIM卡,盜取原用戶的銀行資金、QQ密碼等。據了解,上海警方就曾偵破了一起惡意“補辦”他人SIM卡案,犯罪分子補卡后登錄網上銀行,盜走資金。
誰來保護手機SIM卡安全
據記者了解,王小姐發現手機被補卡后,分別向山東菏澤和浙江杭州兩地的公安機關報了案,并提供了作案人的照片。但是,到目前為止,兩地的公安局都沒有立案。
王小姐說,山東警方給她的答復是,警方只掌握了一張照片,難以立案。杭州警方則認為,通信公司應該承擔全部責任,王小姐需要通過法律手段追究該公司責任。而聯通公司又另有說辭:“我們已經盡到了審核的義務,真假身份證我們鑒別不出來。”
王小姐對此很納悶:“難道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沒有一個解決的辦法?”最終,聯通公司的客服在王小姐的用戶系統中加入了備注:用戶強烈要求憑本人身份證在杭州辦理補卡業務,不允許異地補卡。該客服說,不能保證這樣就能夠有效預防惡意補卡的事再次發生,但一旦發生,可以追究工作人員的失誤。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教授馮鋼說,打擊假身份證的制作和使用是政府部門應該履行的基本職能。由于并不牽涉通信運營商的利益,因此他們不提供身份證鑒別服務可以理解。
但不少市民認為,SIM卡頻頻被盜,與通信運營商的“補卡規則”過于簡單有關。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手機卡和網銀、QQ號綁定,手機號接收到一個驗證碼、一個指令即可完成網上交易或相關安全設置。一旦手機卡遭竊取,不但通訊信息被竊取,連同銀行卡信息也暴露在犯罪分子面前,財產安全難以得到保障。因此,運營商應該對掛失補卡的規則進行修改,保障用戶的通信安全。
浙江省社科院調研中心主任楊建華說,無論買車、買房還是辦卡,公民辦理各類社會事務都需要身份證明,因此公民的身份信息交給市場主體后,如何保護公民個人信息安全也成為市場主體的社會責任。
他認為,通信運營商應該像銀行、航空部門一樣,對補卡人的個人身份證真偽進行查驗和把關,“國有大企業安裝、運用安全查驗設備并不難,應該率先示范。這不但保護了客戶的權益,也有利于企業的形象和聲譽。”
此外,相關通信專家表示,手機用戶也要提高保護個人隱私的意識,避免個人信息泄漏,尤其是在登錄過手機網銀、QQ后一定要及時退出。如果手機和QQ、銀行卡綁定的,一旦發現手機被停用,應該立即先致電相關部門解除綁定,并到營業廳補卡,以防止造成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