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22日電(IT頻道 潘達)據近期全球各大IT企業的財報顯示,日本電子巨頭紛紛陷入窘境。以索尼和夏普為代表的日本IT企業虧損嚴重,各大公司不約而同的以裁員的方式來降低成本、緩解壓力。
同時,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日本IT企業不僅在家電行業受到了來自韓企和中國企業的強力沖擊,并且因為自身的狂妄自大錯過發展智能手機的最佳時機,在各個業務環節上節節敗退。
IT巨頭虧損嚴重 裁員成緩解壓力首選方案
索尼今年第一財季凈虧損達246億日元。其中,該公司實現營收1.515萬億日元,同比增長1.4%,運營利潤為62.8億日元,遠低于去年的275億日元。今年1.43億美元的重組成本導致索尼該季度運營利潤從2.7億美元降至7900萬美元。
日元的走強和受蘋果、三星的影響導致索尼家庭娛樂和音響產品銷售大幅下滑,也是造成虧損的重要原因。這已是索尼連續四年遭遇了虧損,為1958年上市以來最差業績。
今年6月,索尼公司股價曾單日跌破每股1000日元大關,為1980年以來的頭一回。為了削減開支,索尼決定在2012財年在全球裁員1萬人。
夏普今年第一季度虧損達到940億日元,旗下的電視、LCD面板銷售不理想。日前,夏普公司發布消息稱,計劃把位于墨西哥以及中國南京的兩座液晶電視生產工廠出售給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兩工廠累計超過3000名員工將全部由鴻海接管。
而松下雖然在今年第一季度實現128億日元的利潤。但難以掩飾其在2011財年凈虧損7721億日元的頹勢,這是日本制造業史上第二大規模的虧損。其重要原因是電視業務裁員費用以及收購三洋電機而計入的一次性支出,這些費用合計高達7671億日元。
另外,據外媒報道,松下也在考慮將其總部員工從目前的7000人縮減至約150人,被裁減的人員將重新分配到其他部門,或者通過募集提前退休的方式離開公司。
家電業受中韓公司沖擊 日企下調銷量指標
2011年7月,海爾與日本三洋電機達成協議,以100億日元收購其在日本及東南亞地區的冰洗資產及銷售網絡,從此,三洋這一家電品牌逐漸淡出市場。隨后,日立表示將電視業務全部外包實行代工。松下則是決定削減等離子電視面板產能,將其位于日本賓庫縣尼崎市的第三等離子面板叫停,同時將出售千葉縣茂原市的液晶顯示面板廠。
業內分析指出,日本家電企業更多的將研發放在本土,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海外市場。例如在中國,當一線家電市場日益飽和時,開發二三線城市市場成本更高。相對于中國企業,日本家電企業顯然缺乏渠道、價格和政策的競爭優勢,長虹、TCL、創維等中國企業將成為日本企業的勁敵。
另一方面,日本液晶面板產業最大的敵人是韓國電子巨頭三星,在高端市場,日本的大型消費電子公司對于來自韓國的競爭越來越無力回擊。同時,韓國的LG電子公司,以及其他大型韓國電子企業都給日本電子產業帶來了巨大壓力。在日本和韓國的五大電視品牌中,只有三星和LG的業務是在增長的。
近期,日本家電巨頭索尼以及夏普分別把2012年的電視銷量指標下調了21%(1550萬臺)和35%(800萬臺)。索尼預測指出,歐洲以及中國今后的電視需求量將減少,夏普則表示,日本國內的環保家電補助政策的停止將減緩內需消費。
手機制造背離潮流 過于自大錯失良機
日本手機在技術和服務上曾經一度全球領先,但卻背離了世界潮流,成為獨自進化的“孤島”。曾經盛極一時的日本電子業巨頭把寶都押在了電視機上,錯過了智能手機發展的浪潮,如今只能無奈地袖手旁觀。
《華爾街日報》近日就撰文稱,從90年代末到本世紀初,日本手機廠商都是根據僅適用于日本的通訊標準制造手機,以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由于產品在海外上市的時間晚,日本廠商很難像韓國的三星那樣與海外電信運營商建立穩固的合作關系,迅速推出專門針對海外市場的產品。
過去一個財年,蘋果和三星在日本市場占據了逾20%的份額。而就在五年前,日本手機市場上幾乎還沒有外國品牌的身影,智能手機已經占到日本新手機出貨量的56.6%。而等到日本廠商試圖趕上這股智能手機潮流時,三星已經在歐美市場推出了眾多機型。
在自己國內幾乎陷入絕境的日本領先手機制造商們別無選擇,只能攜手合作,重新打入海外市場。但形勢嚴峻,最近一個季度,富士通、日本電氣、夏普、索尼和松下的手機業務均告虧損。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太過關注本土市場,對新形勢覺悟慢、應變死板,對消費者偏好判斷失誤,對自己在硬件方面的優勢過于自大等因素導致了日本企業錯失良機。 (中新網IT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