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亮對此指出,近年來,中國通信企業在美國市場經常 “被阻止”:從收購美國3Com公司遇阻,到競購美國私有寬帶互聯網軟件提供商2Wire遭拒,再到被迫撤銷對美國三葉公司(3Leaf)技術資產的收購申請,中國通信企業近年來經常受到美國方面的阻擊,導致市場開拓步伐極為艱難。
數據顯示,2011年華為在美國的銷售額為13億美元,在總收入中的占比僅約4%,而中興通訊在美銷售額為3000萬美元,在合計862.54億元的總營收中更是微不足道。不管是華為還是中興通訊,兩家公司在美國的業績與美國全球最大通信市場的地位極為不相符。
對于華為開拓美國市場的艱難,其總裁任正非也曾感嘆道:“(華為的全球)戰略布局,我們唯一覺得困難的是美國。”
與中國企業在美屢屢碰壁不同的是,以思科為代表的美國企業,在中國的生意卻做得順風順水。
以思科為例,自1994年思科在北京成立辦事處以來,其在中國的業務迅猛發展。客戶包括中國國家金融數據通信骨干網、中國電信、北京市政府、中國聯通、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石化等眾多央企及政府部門。
中國市場也一直被錢伯斯寄予厚望。2010年6月16日,錢伯斯在上海世博會思科館公開表示:“中國、美國、印度市場將成為思科增長三大引擎。”為了進一步表達中國市場對思科的戰略重要性,錢伯斯一再表態:“如果我不是一個美國人,我更愿意成為中國人。”
對于中國企業在美國的生存窘境與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逍遙快樂”間的強烈對比,馬繼華對此表示,“中國入世國門打開,跨國公司在華享受許多待遇,甚至在關系國計民生的領域都暢通無阻。但是,即便非常國際化的國內IT企業,卻頻頻被美國以安全為由拒之門外。這實際是貿易保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