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美國對華為、中興發起狙擊戰后,加拿大可能成為下一個接棒者。
10月9日,加拿大一位政府高官暗示出于國家安全考慮,政府的通信系統可能不會使用華為設備。目前,有充分的理由擔憂,歐洲國家、印度等不排除跟風排隊或處于觀望之中。有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華為、中興面臨的狙擊波正呈現出擴大化跡象。
狙擊波呈擴散跡象
本周一,美國國會針對華為、中興的調查報告所掀起的狙擊波,將這兩家中國公司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昨日,這一事件初步呈現出擴大化跡象。
美國國會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馬里蘭州民主黨眾議員魯佩茨貝格在一份聲明中說:“根據我們的調查,加拿大同樣面臨風險!庇纱,他建議美國和加拿大實現信息共享。
與此相呼應,加拿大總理哈珀的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加拿大已啟用了國家安全特例條款,使其在不違背國際貿易義務的情況下,可區別對待那些被認為風險過高,而不能參與政府電話、電子郵件和數據中心服務網絡建設的企業。
根據這些條款,加拿大政府可對一些供應商實施歧視性政策,而不違反貿易公約。加拿大政府在發送給高科技企業的一則通知中稱,加拿大政府采取這一行動的原因是對網絡安全威脅的嚴重擔憂。
而上述言論被外國媒體解讀為“加拿大暗示會排除華為參與政府通訊網絡建設”。讓人擔憂的是,后續可能對華為、中興采取狙擊行動的加拿大,也許并不是這次狙擊波的最后一個接棒者。
巴克萊資本研究公司分析師顧永賢對此警告稱:在美國國會針對華為、中興按下扳機后,該報告同時督促歐洲各國政府也基于安全風險關切而發起類似調查。顧永賢推測說:“不排除歐洲展開調查的可能性。”
事實上,歐盟已在狙擊戰的隊列中,就等扣動扳機了,只是采取的手段換個外包裝而已,而本質上皆為不言自明的貿易保護。
記者注意到,今年5月24日,歐盟官員在一次閉門會議上告知27個成員國代表,歐盟委員會已掌握“非常確鑿的證據”,證明華為、中興兩家中國企業獲益于非法的政府補貼、并曾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在歐盟境內傾銷。
一位在該會議上聽取匯報的人士表示,歐方可能因此啟動正式訴訟程序。一旦裁定華為、中興非法行事,歐盟可能開征懲罰性關稅。
美國此次主動出手,會否加快歐盟對華為、中興的狙擊步伐,實際情況仍有待觀察,但可能性已悄然加碼。
對于華為、中興目前“被四面楚歌”的窘境,iSuppli中國研究總監王陽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國會發表華為、中興可能存在安全威脅的言論,可能在其他國家會引發連鎖反應,對包括他們在內的中國公司的海外拓展造成不利影響。
反狙擊應守中帶攻
在目前全球通信市場排名中,愛立信位居第一,華為、阿朗、諾西和中興緊追其后。對于華為和中興來說,如能夠順利攻下美國市場,就可能實現全球通信行業的重新洗牌,借此實現自己位置的提升。作為通信業老二的華為,很有可能憑此沖擊行業冠軍的寶座。
然而,隨著這次狙擊波不期而至,一切又有了變數。面對困境,謀變突圍成為擺在華為、中興管理層面前的唯一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