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將天貓淘寶“雙11”當天191億元的進賬放入2011年中國連鎖百強榜單,它將擠下銷售190億元的利群集團排名第24位。這讓排在它身后的天虹、TESC O、百盛、金鷹等一干中外傳統零售大佬們“花容失色”。
電商促銷一天,百貨忙活一年。先不理會那些刷單的“虛招”,單以這個天量數字來說,電商們絕對有理由狂歡,并向傳統商業更肆意的“挑釁”。于是馬云透過C C TV表示,天貓購物狂歡節是中國經濟轉型的一個信號,新的營銷方式、商業流程,對于傳統商業生態系統將會展開革命性的顛覆,“就像獅子吃掉森林里的羊,這是生態的規律,游戲已經開始。”
然而,電商真的強大到足以吞噬掉傳統商業的地步了嗎?讓我們仔細研究一下,在服裝、鞋類、書籍、3C產品、家居等諸多領域,電商的炮火確確實實重創了線下實體門店;但在鮮食、餐飲、高端服裝、高端護膚品以及奢侈品類中,電商所能覆蓋的業務比例仍然相當有限,大部分僅充當了品牌商們的庫存清理平臺。
點開天貓商城不難發現,在每一項品類中,充斥其中的超過50%的產品消費者之前不曾聽說;另有20%-30%的品牌是有“傍大款”嫌疑的半熟品牌;余下耳熟能詳的品牌屈指可數。不過,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價格便宜。今年“雙11”促銷期間,這種價格優勢繼續發酵,于是第一分鐘內就有1000萬消費者涌向網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于大部分消費者,他們不是選擇了新的商業模式,而是選擇了更低價格、或疑似更低價格的產品。
不過遺憾的是,這種低價并非來自電商企業對上游產業鏈原有格局的升級整合,而是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結果,其中充當低價主力的正是天貓淘寶自身培養的“淘品牌”,這些品牌在產品質量、安全性能以及售后服務等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對來說,知名度高的大品牌商品依然是市場主流,這一點連天貓都不能否認,因為就此次“雙11”銷售排名中,各品類前十位里90%是傳統大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