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購Autonomy看走眼:會計失當兩大破綻
2012-11-24 08:14 DoNews
11月22日,周四。企業界近日發生了一件大事,足讓所有商業機構的管理層和投資者引以為戒。話說,惠普(Hewlett-Packard, HP)在剛發表的季度業績中出現69億美元巨虧,主要是集團為去年8月以111億美元收購英國軟件公司Autonomy作出大幅減值,加上惠普本業千瘡百孔,整體撥備高達88億美元有以致之。
惠普解釋,Autonomy交易涉及嚴重會計失當,為收購進行盡職審查的核數師并未察覺漏洞。聲明發表后,惠普本已疲弱的股價實時瀉逾一成。
惠普有自身的專業財務團隊,更在交易前外聘“四大”之一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為Autonomy賬目進行D.D。(盡職審查),卻仍然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澳洲對沖基金Bronte Capital創辦人漢普頓(John Hempton),數周前便在紐約一個業界會議中就Autonomy賬目提出強烈質疑。惠普遲至本周始為交易作出巨額減值。
應收賬惹質疑
去年才上任的惠普行政總裁惠特曼(Meg Whitman,eBay前掌舵人),一再聲稱惠普之所以落實交易,完全基于核數師德勤在Autonomy賬目上簽字。言下之意,責在德勤。問題是,何以漢普頓能一眼看出問題,惠普的財務團隊和核數師卻那么輕易走漏眼?
先來看看漢普頓有何發現。最簡單而又最“刺眼”的,是Autonomy 2010年綜合損益賬(惠普去年8月收購該公司前最后一份全年賬目)中銷售與應收賬兩個環節。2010年,Autonomy營業額8.7億美元,應收賬(receivables)3.3億美元,而遞延營業額(deferred revenue)則為1.77億美元,僅略高于應收賬一半。
這有何問題?第一,售賣有形(tangible)商品的企業,應收賬若高于正常水平,已很易引起市場疑竇,何況無形無狀無色無臭,且即裝即用馬上付款的軟件?Autonomy在損益賬中列出的2010年應收賬總額為3.3億美元,按全年營業額8.7億美元計,月均營業額7250萬美元。那等于說,公司2010年應收賬款相當于4.5個月的營業額(3.3 億/ 7250萬= 4.55)。一家軟件公司被客戶拖款的金額高達四個半月銷售額,可能性只有兩個:①這家公司掛羊頭賣狗肉,核心業務根本不是軟件;②賬目中出現的銷售壓根兒不存在。
Autonomy從事的乃數據分析業務,屬極高智能技術。若其掛羊頭賣狗肉而惠普懵然不知買而后快,HP管理層理應集體辭職,因為這已超出會計審核范疇,反映的是買方連收購什么也搞不懂。若非業務性質混淆不清,上述第二個可能性,即Autonomy銷售子虛烏有便呼之欲出。
遞延營業額破綻
另一個的疑點是,軟件公司一般都向客戶提供長時間的售后服務,意味與此相關而未能實時入賬的收益十分可觀,跟軟件商普遍少之又少的應收賬相比,隨時是后者的十倍八倍。然而,Autonomy的遞延營業額卻只及應收賬一半,令人更百思不得其解。
漢普頓提出的疑點,稍為細心留意Autonomy賬目者都不會輕易走眼,偏偏豪擲百余億美元將之收歸旗下的HP,卻“大細龍門”(內部財務專家、外聘核數師)皆給射穿,管理層如何向股東自圓其說?
本文版權所有:香港信報財經新聞
分拆出售:惠普逃出死亡螺旋的唯一出路?
劉燚
惠普收購Autonomy可以算是經典荒誕劇。
以110億美元收購“大數據”公司Autonomy一年之后,惠普稱Autonomy在被收購前存在會計造假,并導致88億美元的資產減記。
羅生門里程序正義下的蛋
惠普認為,自己是被坑爹的,指責Autonomy 存在“嚴重的會計錯誤、披露不透明、夸大陳述”;而Autonomy創始人兼CEO麥克林奇則堅決否認并購當時存在財務隱瞞,而認為是惠普搞砸了整個團隊,管理層離職殆盡,所以導致市場價值下降;而惠普前任CEO、被廣受詬病的李艾科聲稱一切不知情,應該去問負責此次收購審計的德勤公司;德勤公司呢?表示一切都是按照法律規定做的審計,符合程序正義;現任CEO惠特曼則更加無關,因為當時,她還不是惠普的CEO……
擁有無數律師、雙方都有強大審計團隊、拿著高薪的CEO和CFO們的監督下、一切都符合“程序正義”……最終卻是一團糟,所有各方都會說別人在撒謊,唯一無需撒謊的是,Autonomy原有的團隊在加入惠普之后,已經離職殆盡,這塊曾經看起來很美的資產,價值折損大半。
實際上,在收購Autonomy之前,惠普曾咨詢了15家不同的金融、法律和會計公司,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對此提出警告,那到底是咨詢公司的問題?惠普的問題?還是Autonomy的問題?這是一個羅生門——IT行業、特別是軟件和互聯網行業的估值本來就沒有標準。
這種混亂的直接結果就是,惠普出現了多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虧損:2012財年全年凈營收為1204億美元,同比下滑5%。凈虧損127億美元,而2011財年凈利潤71億美元。
127億美元虧損的背后是超過170億美金的各種資產減記,不全是主營利潤下降,問題是營收、主營毛利率、現金流這些指標也無一不下降。所以,惠普在還擁有110億現金、年主營利潤超過50億美金的情況下,市值只剩下230億美元,市場對其不看好至何種程度!
在看似嚴謹、甚至繁瑣的流程中,在所有人都拿了錢的情況下,最終導致了一個糟糕的結果——而這,發生在曾經的IT翹楚、前年還是全球營收第一的IT企業身上,被收購方也是英國金融時報指數公司,每年被審計……在看似一切都是透明的世界里,陷入了羅生門;在看似嚴謹的程序里,“正義”成為了幌子。
惠普如何逃出“死亡螺旋”?
對于惠普這樣的行業大鱷來說,“這一點損失”本身并不致命,真正致命的是它所處的行業正在面臨趨勢性轉折,而這個事件背后站著的是它完全沒準備好的團隊。
一方面,真正毀滅性的是惠普所處的多個子行業正在發生極大的趨勢性轉折,而惠普并沒有準備好進化。第一,在惠普多年來一直糾結賣還是不賣的PC領域,出現了大幅的銷售下降,利潤率更是慘不忍睹,平板電腦、智能手機將無情地掠奪PC市場份額,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惠普能夠在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領域取得突破;第二,在惠普最引以為傲的打印機領域,其市場地位雖然穩固,但是毛利率一直在“穩步走低”,整體出貨量也會隨著市場需求的萎縮而縮;第三,在曾經格外重視的“服務領域”,收購EDS造成的巨大包袱,始終沒有讓惠普緩過來,不斷的資產減記,已經讓這塊業務所剩價值無幾,大而不強;第四,在服務器、網絡設備、存儲等領域,其實,惠普還是強大的主要的玩家之一,但是,由于公司整體不夠聚焦,所以這些相對優勢和較高毛利的部分,還有待強化……按照惠普的年報,取得較快增長的只有基數較小的“軟件”業務,其中還包括收購Autonomy產生的價值。
所以,對于惠普來說,1200億美金的盤子里,有五大主要業務和軟件、金融這兩個“新業務”,但是,五大業務無一不在紅海市場當中,且PC、打印機市場都面臨著產業拐點,趨于萎縮。對這種市場,即便是其他公司,也鮮有解決辦法;最好的不過是像IBM PC那樣早早賣掉,而最差的則像柯達,轉身極慢,最終被市場無情吞噬。
另一方面,則根源自惠普內部管理層、以及整個組織的老化。老化不是病,但是更難治愈,由于惠普的體量過大,各大業務區隔很大、內在的復雜度極高,從全球來說都很難找到一個合適的CEO來掌管。當人們抱怨前CEO李艾科、前前CEO馬克赫德、前前前CEO菲奧莉娜的時候,其實要有一個心理準備,這不僅是CEO的問題,因為全球也許就找不到更好的,包括現在的惠特曼未必就更好。因為,它大而難以管。
那么,惠普的未來不在于是否轉型,因為一直學習IBM的轉型而從未成功;也不在于更換CEO,你無法判斷哪個人可以勝任;剩下的路只有做減法:保留更加高毛利的業務,不要對抗PC等絕對會下降的業務,趨勢難以戰勝;像賣掉安捷倫一樣賣掉EDS服務業務,或者賣掉打印機業務、或者……總之,要更加聚焦在高毛利的業務上,同時,降低企業管理的復雜度。
大未必就好,特別是這種大基于物理變化的堆疊,而不是能產生化學變化的整體的時候,要大膽舍棄,也不排除被分拆的業務會比留在整體更好——比如曾經分割出去的安捷倫,目前市值、盈利能力都非常健康。
贊助商鏈接
網友評論
已有10人評論,點擊查看
新 聞
推薦排行熱點
- 1國產手機品牌被曝預置“吃費程序” TCL、天語
- 2《江南Style》獲世界吉尼斯認證
- 3北京聯通強制綁定3G手機業務被指霸王條款
- 4微信成騙子詐騙新工具 向留學生父母討“學費
- 5方舟子質疑360流氓 360邀方舟子做顧問
- 6聯想首次登頂全球PC市場(圖)
- 7研究發現手機有毒iPhone一代最毒
- 8摩托羅拉南京員工簽字期限延后一個月
- 9膠卷三巨頭的生死轉型:富士進入化妝品行業
- 10iPhone 5首日預訂創下200萬部新記錄 大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