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經國家周刊》了解,中國從決策層到各個部委,在此之前就已開始意識到相關的風險,并開始考慮如何要進一步強化信息安全領域的管理,包括來自物理網絡層面的國家安全和來自互聯網傳輸過程中的個人信息安全。
威脅仍在
《財經國家周刊》獲得的一份資料表明,以思科、微軟等為主的美國IT公司,仍然占據著中國基礎網絡核心。目前,中國市場仍是思科全球范圍內唯一沒有占據壟斷地位的區域市場,但這一市場主要份額,仍被思科和H3C兩個美國公司占據。2011年,H3C銷售收入14.6億美元,而思科在華收入略低于H3C,約占思科全球收入3%。但有報道稱,思科中國業務的利潤高達思科整體利潤的30%。
《財經國家周刊》獲得的文件表明,思科網絡設備廣泛應用于中國信息網絡關鍵領域,包括運營商骨干網絡、醫療網絡、航空和交通網絡,乃至金融網絡、政府網絡,甚至于軍隊網絡。
“值得警惕的是,包括思科、微軟等在內的大多數美國公司,在中國占據了龐大的市場份額和商業機會的同時,一直沒有向中國政府開放相關源代碼,而這些美國公司在中國信息網絡的關鍵領域,同樣長期占有較大份額。”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理事、邁普通信CEO肖志輝對《財經國家周刊》表示,“中國政府應當為自身安全考慮,未來應對包括思科、微軟在內的美國公司予以相應審查,以防范關鍵信息被竊取的事件繼續發生。”與此同時,正在興起的云計算業務中也存在類似風險。一位行業人士說,中小企業如果沒有主機系統,只有一個服務的平臺,大量的經濟信息與商業秘密就會成半裸露狀態呈現在云服務器上。為此,歐盟此前就有要求,在12到18個月之內,所有入云中小企業的信息都必須全部刪除,而且不允許跨境傳播。但外國的技術商向中國客戶提供這一服務時,卻一直在掩蓋這一事實。公益律師董正偉也認為,中國執法機構、國家安全機構包括信息產業機構應盡快對這些產品采取必要的調查措施,“比如思科的產品,應用于我國核心政府以及其他關鍵領域時,不能保證其是否會通過后門收集情報。思科的設備已被應用在中國的許多關鍵領域,如果對思科的產品不加以審查或防范,一旦出現重大事故,將對國家和企業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這些擔憂并非空穴來風。在此之前,《華爾街日報》對中興華為受調查一事的評論就認為,“美國及其盟友不愿讓華為進入美國是因為他們自己的經驗告訴他們,進口的電子設備可以成為進行間諜和破壞活動的武器”,并認為美國軍方和政府,曾利用其國內公司的產品,達成對他國的信息竊取和攻擊,早已成為公開事實,比如美國情報機構就曾和以色列合作,利用微軟多版本操作系統底層,創建蠕蟲病毒Stuxnet并以此破壞了伊朗核電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