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上述猜測變為現實,最先受到傷害的將是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據彭博資訊昨日報道,在美國上市交易的大約400家中國公司 (每家市值至少為500萬美元)中,至少有115家公司由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中國分支機構負責審計工作。
MesirowFinancialConsulting駐紐約資深董事總經理JimFeltman表示,在中美兩國監管層面的沖突當中,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可能將受直接影響,如果它們的審計公司無法或不愿回應SEC的要求,它們將被迫離開美國市場。
除了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可能受到波及之外,PaulGills認為,那些在中國有經營業務的跨國公司也將受到影響,因為給這些跨國公司提供服務的很多都是四大在華分支機構。
“SEC起訴四大在華機構與調查在美上市中國公司財務造假有關,或許也可以看成是打擊中概股的一種手段”,某券商分析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中概股財務造假的流言沸沸揚揚,SEC抓住這個問題,對中概股進行調查,并要求四大在華機構提供會計底稿。”
根據PCAOB的規定,其對注冊事務所審計文件的檢查頻率一般是三年一次,而2009年的那次檢查無果正是因為當時中美雙方無法就跨境監管達成一致。這一次的檢查截止日期是2012年12月31日,但是很顯然,由于中國會計師事務所依舊無法向美國提交底稿,其結局要么是檢查日再度被推遲,要么是PCAOB選擇取消其注冊資格。
市場猜測妥協可能性較大
“SEC這樣做或許是在彌補以前的政策漏洞也未可知!闭勂疬@一監管沖突事件的最新進展,藍郡投資咨詢公司董事李云輝在接受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從SEC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為它是無奈之舉,因為SEC獲取不了9家存有潛在不當行為的公司資料。一邊是各大做空機構指責部分中概股企業的財務有問題,一邊是美國投資者利益受到損害,急著討說法,但在沒有證據如審計底稿等的情況下,SEC無法證實那些財務欺詐行為,也就無法對那些公司立案并給投資者一個交代,因而,目前也只能拿審計師開刀了。
記者留意到,2011年6月,PCAOB駁回了中磊(香港)會計師事務所向其提交的成為美國注冊審計機構的申請,理由是無法對該事務所對內地客戶執行的業務進行檢查。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PCAOB自2010年10月收緊相關規則以來,首次拒絕會計師事務所的申請。2010年10月,PCAOB公布了一項新政策,即決定將無法檢查某些國家 (如中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列為是否批準這些國家會計師事務所申請的考慮因素之一。
對于這一事件的未來走向,市場人士也紛紛發表了各自的猜測。雪球創始人方三文認為,中美監管層未來溝通完全失敗的可能性很小,二者應該會尋求妥協;此外,行政訴訟本身不會對在美上市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有影響。
李云輝也認為,盡管美國監管層正在試圖使得規則更加全面,但從影響的范圍和程度考慮,最終應該會選擇與事務所以賠償等方式和解。
不過,據i美股報道,里昂證券在就此事舉行的專家討論會上指出,談判恐怕很難實現妥協。而這帶來的后果就是,盡管2012年的公司財務審計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是到了到2013年,由于屆時財務審計方面依然無法達成協議,中國公司將不能在美國交易所合法交易,并被迫開始退市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