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證券中國區董事葉海亞則認為,該事件或許有針對中資的政治因素牽涉在內,但“很難說政治的舉動會有多大的動力,包括之前的一些事件,比如匯豐洗黑錢事件,最后以賠款了結。雖然事件本身鬧得沸沸揚揚,但收尾并不是很夸張。所以很難判定最后的結果是怎樣。美國方面可能是在表明某一種姿態,或者某一種嘗試。”
未來中概股上市成本可能增加
但鑒于此前普遍屢屢爆出的中概股財務造假丑聞及遭遇做空者指控,市場擔心,中美審計機構的互不信任,將打擊在美上市中國公司的融資前景,從而引發退市或私有化潮。
北京大學會計學教授保羅·吉利斯表示,SEC的這次行動可能標志著,中國企業在美上市潮“將畫上句號”,“所有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都將陷入沒有審計方的境地,這將導致這些企業的股票被摘牌。”
“中國企業赴美上市的熱情自2008年開始已經消褪許多,可以看到,此前一些被市場狙擊的知名企業,比如新東方,在美國也曾經出現過非常大的股價波動。這幾年不僅中概股在美認知程度下降被反映出來,在上市難度上也會提高很多。另外對已經上市的中概股影響也會非常大。”致富證券中國區董事致富證券董事葉海亞昨日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投資中概股的熱情已經跌到差不多谷底。”
“很多在美上市的中資企業都有私有化的想法。原因一是當時許多公司通過在美上市得到了這個融資平臺。但這個平臺不再具有將來融資的短期可能性,第二,由于整個投資熱情達到低點,估值也跌到低水平,股票已經達不到流通效果。所以上市公司選擇進行私有化。因為私有化以后有幾種選擇,首先美國的律師、會計師開銷不小,和可能遇見的一些官司,都是未知數。私有化之后,可以避免這方面的支出。第二,私有化后還有其他方面,比如在A股或香港上市,都是可循途徑。”葉海亞表示。
但亦不乏法律及金融界人士對此持中性看法。
在王桂塤看來,僅就法規、制度層面的差異,不會對中國公司赴美上市構成實質性影響。“每一個跨國公司去另外一個地區上市、融資,都要配合遵從當地的要求,而當地要求可能與自己國家要求有不同的地方,這個一般不會真的對跨國融資造成影響。”他對記者說。
王華則認為,SEC此舉可能會造成未來企業上市成本的增加。“以后中國企業可能需要多出具一些獨立第三方的報告,比如會計師事務所可能要進行一些獨立調查,而不是像之前僅接收來自管理層的聲音。另外是請一些第三方估值公司。在一些行業,比如金融、地產產業、農業和礦業,會計師事務所不一定有專業的評估能力。這些舉措會造成上市成本的增加。”
“而從企業管理層來講,在美國上市主要關注兩點,一是集資平臺有沒有發揮功能。在美國上市第二次的增發不見得有香港那么容易。如果大家都不相信中概股,成交量很低,市盈率很低,會傷害原本的股東。第二,要看成本。新增成本最終會轉嫁到公司身上。”王華表示。
南都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香港上市成本是集資額的2.5%- 3.5%,美國占融資額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