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表示,目前企業家二代們普遍面臨的壓力是,是否真正愿意繼承家族企業,以及是否有能力繼承。
“掌門”難當
“中國的民營企業老板多數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繼承、掌控企業,但是有些人確實不愿意繼承,希望去做一些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就算是真的想繼承企業的人,也會面對很多阻力。”凌超說。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業家二代告訴記者,例如某企業家二代在其父退休后,升任某上市公司董事長,但公司的元老卻并不認可他的地位。
“這些人對他父親的話愿意聽,可是如果他去講,他們會覺得聽一個小孩的話很難,他還不夠資歷去傳遞一些東西。而且,由于在行業里面沉淀的時間還不夠多,他對于一些環節的關鍵點是什么,也不是特別明白。”他說。
國內的民營企業雖然多是大老板“一言堂”,但是企業成長起來卻離不開其核心團隊,如部門經理、財務總監等創業元老,這些人往往掌握著對企業至關重要的外圍資源,因此企業家二代如果不能處理好這些關系,企業的未來發展無疑存在隱患。
前述人士告訴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由于父輩的期待非常高,因此企業家二代往往承擔著巨大的精神壓力。
“做同樣一件事情,我們要承擔更多。如果一件事失敗了,父母會想,已經給你這么好的平臺和資源了,你為什么還是做不起來?與同齡人相比,別人承擔的是物質壓力,而我們承擔的是精神上的,為了將來給長輩接班,很多人要去企業里鍛煉,公司的廠區在全國分布很廣,他們在全國各地奔波,不僅身體上勞累,而且還要與自己的家庭分離。如果是普通的打工者,可能只需做好份內的工作,但我們卻無法推掉身上的責任。”他說。
傳承謀變
根據此前的一項調查,目前中國家族企業超過300萬家,其中經營10年以上的企業僅有10%,這些民營企業的典型特點是 “壽命短、長不大”,其中,接班人問題就是關乎企業壽命的一大因素。
在當天論壇上,一些家族企業的未來掌門人探討了關于企業傳承的問題。
立白集團董事長助理陳展生表示,“企業家二代對于父輩的傳承分為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企業家精神的傳承需要接受者在心智上做好準備,否則過大的物質傳承對接受者只會是無形的壓力。如果第二代不具備接受能力,或在心理上沒有準備好,那么讓別人來幫助企業發展、擴張會是更好的選擇。
其后發言的柳青是高盛集團(亞洲)執行董事,其作為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女兒的身份也是眾所周知。她表示,目前國內的很多民營企業老板都是第一代創業家,而在歐美已有很多百年家族企業為了更好地進行家族傳承,已經形成了系統機制來進行選擇投票。“在中國的很多行業,早期創業時有利潤可圖,但這種模式未來不一定能繼續傳承下去,因此早期的企業文化未必要帶到第二代、第三代去,需要管理者謀變。”
作為一名創業者,信弘天禾董事總經理張鵬表示,很多企業家二代在工作中接觸的環境,已經與其父輩完全不同,由于特殊身份的原因,很可能會受到別人的照顧,因此無法得到全面的工作經驗,“與第一代創業者所處的時代不同,現在的世界已經變了,因此管理者一定要找到創新的商業模式,如果一味的沿著老路走,很可能會事倍功半”。
凌超表示,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放慢腳步,而人口紅利也正走向拐點,因此企業需要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不僅要將主業做精,而且還需要專業化的人才管理團隊。一些嘗試多元化發展的企業,應當確定自己未來生存發展所依賴的主業,同時委托專業機構進行其他領域的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