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者聯姻,不僅要解決整體經濟大環境衰退帶來的業務問題。兩家的合并具備互補性質
黃遠
在中國軟件外包領域,東軟集團一直獨霸多年,但隨著文思(VIT.NYSE)和海輝(HSFT.NASDAQ)完成合并,行業格局發生改變。二者合并后成立的新公司——文思海輝市值達到6.49億美元,員工數超過2.4萬人,一舉超越東軟,成為中國最大的離岸IT服務供應商。
業內人士認為,文思、海輝兩家公司均在美國上市,但市值并不大,很容易被其他國家類似公司作為收購對象,而兩家合并能夠形成規模優勢。文思海輝董事長(原文思前董事長兼CEO)陳淑寧也曾在文思內部郵件中表示:合并為對抗國外同行。
兩者聯姻,不僅要解決整體經濟大環境衰退帶來的業務問題。從客戶分布、區域類型來看,兩家的合并具備互補性質,如兩家企業共同客戶只有華為、微軟、花旗,諸如IBM、諾基亞、HP客戶都是互相補充;業務類型看,兩家也存在互相推動的空間。根據雙方2011年年報,R&D服務給文思貢獻收入占52.2%,IT服務貢獻43.6%;R&D則給海輝貢獻38.9%,IT服務貢獻61.1%。
對于軟件外包處于低端的賣人頭模式,文思海輝的高管一致認為,這是服務客戶的基礎,如若只有高端的咨詢,那么在經濟周期來臨時很容易失去客戶。在他們的眼中,外包是“現金牛”,而處于高端的咨詢恰似“明星”業務。在其未來規劃中,已經將咨詢、產品與解決方案、外包三個層級的業務模式合并到一起。
不僅限于此,文思海輝合并事件也拉開了中國軟件外包的整合序幕。2012年加入并購行列的還有其他企業:8月19日,另一家中國A股上市公司博彥科技宣布以4倍溢價收購大展,看中的是后者的日本業務與客戶;今年1月華為與中軟成立合資公司,8月華為與軟通動力成立合資公司。
事實上,任何合并都面臨1+1是否大于2的考驗。抱團是否一定能夠取暖呢?中國軟件外包行業還有待2013年驗證。
海爾收購斐雪派克:全球白電“東風西漸”
意味著海爾的品牌不僅要走出去,在海外市場生根,還要進入主流渠道,成為國際主流品牌
王珍
全球經濟深度調整,成了中國企業借船出海的大好時機。2012年9月至11月,海爾用兩個月時間,花了約7.66億美元,增持斐雪派克80%的股權,從而全資擁有了這家新西蘭最大的家電制造商。
這是繼2011年斥資1.28億美元收購三洋電機在日本和東南亞的冰箱、洗衣機業務之后,海爾在發達國家市場又一起成功的并購案,意味著中國家電品牌在全球范圍崛起。
斐雪派克創立于1934年,在新西蘭、澳大利亞同時上市,是新西蘭最大的家電制造商之一。2012財年總收入為10.38億新西蘭元,員工將近4000人,生產基地分布于新西蘭、美國、意大利、墨西哥及泰國。2009年海爾已參股斐雪派克約20%的股份。
海爾白電集團總裁梁海山表示,斐雪派克有高水平的研發能力, 本次增持所帶來的人力資源、技術能力以及對澳大利亞、新西蘭本土市場的理解和管理能力,將助力海爾更深層次實現本土化的研發,更好滿足當地消費者的需求。
梁海山說,斐雪派克將保持獨立運營和當地管理團隊。“我們將繼續發展斐雪派克業務和品牌,并將支持斐雪派克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全球高端品牌。”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認為,斐雪派克的問題在于全球開拓不足,而海爾缺乏高端品牌,但全球開拓能力強,正是這樣的互補性優勢促成了此次收購的成功。
張瑞敏希望,海爾收購斐雪派克達到一種復合效應,不僅僅是高端品牌的保留和發展,而是更多地利用300多名高端研發人員,不斷產生顛覆性創新,在世界上產生引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