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收賬款或變成壞賬
中國整個光伏制造業在2012年遭遇大劫,是不爭的事實。不但倪開祿在為解決企業資金鏈危機而四處奔波,江西賽維董事長彭小峰等業界大佬,也都在為債務危機而犯愁。統計數據顯示,中國最大的10家光伏企業債務累計已高達約1100億元。如果再算上數目龐大的應收賬款(統計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41家光伏上市公司應收賬款高達316億元),光伏業的財務危機更顯嚴峻。
英利綠色能源宣傳部負責人王志新對南都記者表示,應收賬款額度過高一直困擾著不少光伏企業。“不過,英利在應收賬款壞賬風險問題上一直很審慎。在進行合作初期,都會做詳細的客戶資信調查,資質不好的客戶,我們基本不和他們做生意,所以沒有發生大額的海外賬款拖欠問題。”
中盛光電公關副總監李秋宜告訴南都記者,他們在應對應收賬款壞賬風險方面會與中信保進行合作。一旦出現應收賬款拖欠或無法追回時,中信保則將承擔討要或賠償責任,以規避公司應收賬款壞賬的風險。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馬海天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光伏產業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光伏企業高應收賬款變質成壞賬的可能性很高。一旦這些應收款項收不回來,資金鏈就會斷裂,企業就會面臨破產。馬海天指出,面對現在的情況,一些實力相對薄弱或經營穩健的光伏企業,都采用現貨先付的方式,以保障資金流的穩定。不過他同時還指出,一些資金相對雄厚的企業,仍然在以高應支付賬款為代價運營。
“他們盲目地認為自己有優質的客戶資源,雄厚的資金等各方面的優勢條件,從而對應收賬款成為壞賬導致資金鏈斷裂的風險估計不足。對于目前的光伏企業來說,只要能生存下去就是一個勝利,現在大家都在等行業回暖的那一天。而在光伏企業的春天來臨之前,誰都不想早早的死去,為了維持自己的市場占有率,培養自己的客戶,就算欠款還是要生產。”
在知名財經評論員郭信麟看來,造成光伏企業高應收賬款運營、資金鏈緊張的罪魁禍首在于產能拓展太快,而不是行業本身出現了問題。“就目前來看,每一年的裝機容量是在增加的,就說明這個行業本身是在發展的。而也正是大家都看好這個行業的發展,所以大家才會在這么高應收賬款額度的情況下還敢繼續生產。可是有一個問題就出現了,他們的錢來自哪里?一個很重要的資金來源就是地方政府的資金支持,而也正是地方政府的支持,讓原本該市場淘汰市場整合的速度變慢了,產能畸形過剩。這就陷入到了一個惡性循環當中。”
銀行暫緩催債救光伏?
江西賽維、超日太陽等行業巨頭紛紛陷入困境,足以見證我國光伏業目前面臨的嚴峻現實。此前中國光伏產品90%都是出口海外,但由于歐美兩大海外市場都對中國光伏業展開“雙反調查”,美國已經開始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高額的“雙反”關稅,使得中國光伏產品的出口遭遇重創,中國光伏產業出現龐大的產能過剩,引發光伏制造業危機。
此前,英利綠色能源、江西賽維等光伏巨頭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南都記者采訪時都強調,中國光伏業要渡過危機,一方面必須依靠國內市場的及時啟動,來消化龐大的產能;另一方面,也需要銀行方面暫緩催債,給光伏企業以喘氣之機,等光伏市場轉暖后,再讓企業還債。
顯然,管理層對光伏業的現狀和呼聲也十分重視。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去年12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會議出臺了5大政策措施扶持光伏產業,包括鼓勵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著力推進分布式光伏發電;進一步加大對光伏業的補貼等。
光大證券分析師周勵謙指出,在國家多項扶持政策推動下,未來6-9個月,光伏行業有望迎來實質性的產能收縮期,超過1G W的中大型產能退出。同時,國內需求的刺激加上外圍市場經濟形勢的逐漸回暖,會支撐今年全球光伏需求有效增長10%-15%,此消彼長,供需倒掛關系也有望在今年二季度后改善,上半年價格見底預期明顯。光伏業有望在此基礎上走出寒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