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網購市場的價格戰愈打愈烈,消費者在網上購物更容易遭遇“陷阱”,維權則難上加難。此外,交“進場費”和按銷售額計提“扣點”等實體店“陋習”,也在網絡平臺上大行其道。
在中國商業聯合會昨晚發布的“2013年中國商業十大熱點展望”中,網絡購物引發了評審專家們的普遍關注。專家們認為,網絡購物將延續其火爆走勢,但同時網絡零售中的一些不良經營習慣需要反思和規范。專家們呼吁,應對“網上通道費”和“惡性價格戰”加強管制。
目前,中國的網購增速是世界各國中最快的。2013年,網絡購物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將上升到6%以上。同時,網絡購物對中國傳統零售和批發業的沖擊也越來越明顯。專家指出,某些電商平臺,應汲取目前大多數大型零售實體店贏利模式的教訓,不要再把各種不規范收費和“千店一面”從“地上”搬到“天上”。電商應嚴格自律,以誠信經營取信消費者和供應商,避免把網絡銷售這類有前途的現代交易方式引上“邪路”。 D044
四大陋習以“失信”為首
■商業失信。以低折、低價、美圖誘購,銷售的商品卻是殘次品、仿真貨、二手貨。中國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去年上半年接到電子商務投訴58613起,與往年相比大幅增加。
■“食利型”贏利。交“進場費”和按銷售額計提“扣點”逐漸成為本土電商平臺的“行規”。天貓、京東商城、當當網等均采取了“年費+交易傭金”的模式。
■惡性價格戰。國內網購市場上價格戰的力度要遠遠大于改善服務的努力。2012年電商價格大戰。所有“參戰”商家都做了一些誤導消費者的“假動作”。
■虧本“燒錢”買流量和銷量。據業內調查,絕大部分電商平臺多年來均處于虧損狀態,以連年虧損做大流量規模吸引“眼球”,以此作為IPO(首發上市)的進身之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