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AN產生的流量已領先于2G/3G數據業務,廣東移動月初已開始調整WLAN收費模式
隨著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WiFi在國內的發展速度亦能用驚人來形容。同時在人們日常的手機使用中,“找WiFi”亦成為了一種新的習慣。很多人甚至會覺得,一家裝修精美的咖啡店或西餐廳里沒有WiFi是不可思議的事。甚至在廣東一些傳統的茶樓中,WiFi也成了標準配置。
記者獲悉,從今年1月初開始,廣東移動已調整了其WLAN (WiFi功能的業務名稱)。而市場研究公司AnalysysMason近日發布的一份WiFi市場報告稱,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無線和有線電視運營商正在部署WiFi網絡。報告還指出,89%的寬帶服務供應商已部署了WiFi網絡,以分流其無線流量或拓展其服務。收費40%的服務供應商稱,他們認為WiFi不僅僅是分流和疏通擁擠網絡的手段,而且還是向其用戶提供增值服務的一種手段。然而,談到WiFi收費,抑或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轉移支付,仍然在摸索中前行。
直接收費成國內趨勢
如果你是省內中國移動全球通用戶,或許已經習慣了這種生活——— 在手機W iFi列表上出現CM CC字樣時,習慣性地連接并暢想免費無線上網。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頓從廣州亞運開始吃起的“免費大餐”已成過去。從今年1月1日開始,廣東移動調整了其W LA N (W iFi功能的業務名稱)收費——— 從過去的“全球通用戶免費”改為“全品牌開通W LA N的客戶每月獲贈省內1小時W LA N免費時長”,另外省內標準資費從0.05元/分鐘下調為0 .01元/分鐘,相當于“1元100分鐘”,省外則保持0.05元/分鐘。
按此計算資費并不高,但對于一些吃慣了免費W LA N餐的人來說,還是會有些不習慣。但換個角度,一方面是暴增的W LA N數據流量,另一方面是不斷增加的硬成本,以中國移動為代表的國內運營商必然會走W LA N收費的道路。
中國移動公布的2012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期內無線上網業務總流量為6260億MB,其中移動數據流量為2001億MB,WLA N業務流量為259億MB。也就是說,WLAN產生的流量已大幅領先于2G/3G數據業務。如何把這部分增長變成白花花的“銀子”?收費是最直接方法。事實上在全面收費之前,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都有自己的W LA N業務收費標準,只是各搭配了一些有限度的免費優惠。
用戶對收費服務更“苛刻”
“1分錢1分鐘,也就是說上網5個小時只需要3元錢。”郭先生在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平日經常使用中國移動的WL A N業務,他表示從免費到收費不會對他帶來多大的消費壓力,但心理上會有所變化。“我不會太在意免費服務的質量,因為畢竟是不要錢的。但既然開始收費了,我會更關注WLA N的速度、信號、會不會斷線等細節問題,畢竟我變成了‘消費者’。”
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早于我國開始推廣W iFi技術和“無線城市”等概念,因此也同樣經歷過從免費轉收費的過程,同樣也產生過郭先生這樣的想法。
AnalysisM ason研究報告稱,“我們在手機網絡上已看到了這一點。早期的數據服務計劃對無線數據收取的費用很低,而且沒有設定任何限制。等到用戶逐漸養成數據使用習慣后,他們就開始采取分級計劃或多設備計劃來進行限制。”
一家為中國電信提供技術支持的公司負責人則告訴南都記者,自己考察過美國的一些WiFi網絡技術公司,相對于移動網絡來說,在WiFi網絡環境中很難提供優質的服務。“這種情況在中國同樣會出現,是WiFi從免費轉向收費時最大的一道坎,運營商需要用通俗的方式向用戶解釋,諸如‘為什么WiFi網絡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是自己在用手機網絡上網時不會遇到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