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承壓/
互聯網專家曹悅平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指出,多年來,京東CEO劉強東常以低價策略打擊競爭對手,如今在贏利壓力下,京東內部提出了要贏利止損的目標,而易迅網“咄咄逼人”的價格策略或成為京東實現贏利目標的最大障礙。
價格優勢也為易迅帶來了增長的銷量。根據此前易迅公布的數據,2012年易迅銷售額取得了大幅增長,全年銷售額接近60億元,較2011年的23億元增長一倍多。尤其是在華南地區,日訂單數最高達到了4萬單,在華北地區,正式發力不到一個月,日訂單已經穩定在了1萬單以上。
京東的另一個壓力來源于供應商對易迅的態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越來越多的供應商開始重視易迅這一渠道,尤其是手機類目,很多大廠選擇了通過易迅整合騰訊資源發布新品,比如某款國產4核手機,在易迅首發后3天的預約量就達到了220萬部,HTC的一款高端智能手機也選擇在易迅首發,一天的預約量就超過了10萬臺。在此效應帶動下,多款手機都選擇了在易迅首發。
卜廣齊此前就表示過,騰訊早就準備了大量的營銷和流量資源以保證易迅在北京市場的拓展。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供貨商表示,相比京東,易迅背靠騰訊的平臺價值更為明顯。
易迅的強勢進攻已經給京東造成了壓力。據接近京東的人士透露,就在此前,京東內部定下兩大目標,第一是2013年贏利止損,而另一個目標則是“防易迅”。但此消息未獲京東官方證實。
針對京東警告易迅“貴就賠”服務涉嫌違法一事,北京市漢良律師事務所律師胡益華對記者表示,易迅針對京東的比價行為是否違法應該從3個角度來看:從《廣告法》角度來看,要求“廣告不得貶低其他生產經營者的商品或者服務”,易迅與京東直接比價,沒有貶低京東的含義,也未產生實際貶低的效果;第二,從《反不正當競爭法》角度來看,法律明確規定的不得從事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中沒有此類直接比價行為,基于民商事領域“法無禁止即自由”的原則,也不構成侵權,第三,從商業角度來看,電商領域的價格戰是2012年整個行業的主題。京東在“8·15”價格大戰中亦直接向蘇寧叫板。這種直接體現競爭對手名稱的比價行為應解釋為正常的商業競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