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子書市場(率先發展并且是實質性發展市場)的情況,其實也在國內有所印證。比如京東對其暢銷電子書的特征分析,從書名就能看出一二:《給你一個公司,你能賺錢嗎》、《給你個公司,看你怎么管》、《人脈是設計出來的》、《話術攻心》、《世界如此險惡,你要內心強大》等。其中的“地氣”特征、實操特征,格外明顯而直白,頗似消費市場上的快銷品一類。因此此前電子書與紙質書的矛盾點,其實已經有所緩和和轉移。這無疑使得一些掌握出版內容資源的傳統出版社更具信心,當然,這也要在他們能夠出版值得讓人們買回放在書架上長期保存書籍的基礎上。
如果說電子書的數據對雙方都是一種啟發,關于地面零售的數據,也并非只能得出某種簡單結論。比如買書的人越來越少?其實據開卷統計,如果將網絡零售渠道考慮在內,圖書零售的總體增幅仍然接近10%。此外,實體書店也并非必然面臨悲觀未來,筆者從出版社方面了解到的代表性態度是,他們認為實體書店特別是大型書店的銷售渠道依然穩定,但網絡書店渠道則是可以實現較快增長的領域,因此他們對傳統書店保留穩定期待,同時加大了對網絡書店渠道的推廣力度。但這也并非意味著實體書店全無危機感,而是與其悲觀解讀數據本身的危機感,不如把它作為自身創新與變革決心不夠的危機感,比如是否仔細考慮了人們對文化體驗場的需求。困難中總是有契機,這就是一個壞消息的另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