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數碼訊(劉鼎)微軟最新一代平板Surface Pro已經于美國時間2月9號上市。然而,從近日國外媒體發表的許多測評文章來看,目前人們對它的評價卻是質疑多過認可。為何傾注著微軟心血的全力之作卻無法得到肯定?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微軟在追趕移動計算浪潮的同時,還沒有擺脫PC時代的陳舊思路。Surface Pro雖然無法顛覆現有的市場格局,卻是微軟順應潮流的大膽探索。也許假以時日,Surface Pro的后續產品將會擁有無法估量的成長空間。
外觀設計
外觀上Surface Pro和RT非常相似,微軟的“VaporMg”材質造就了它簡潔而又成熟穩重的機身。只不過,由于Core i5處理器和其他內部組件的散熱需要,Surface Pro內置了兩個風扇,并采取了周邊散熱設計,這使得它變得比RT稍加厚重:其重量為907克、機身尺寸為27.5×17.30×1.35厘米。NeoWin的布拉德 山姆斯(Brad Sams)和TheVerge的大衛 皮爾斯(David Pierce)在他們的評測中都提到,這樣的重量讓平板模式下的Surface Pro幾乎無法單手握持,就連雙手把握站立時間長了也會有些勞累。
不過,就如辛皮在AnandTech的測評中表示,對Surface Pro厚度和重量的評價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他說:“固然,與搭載ARM處理器的常見平板產品比較,它明顯厚重,但從超極本用戶的角度來看則完全不同。在重量上,Surface Pro比11寸的MacBook Air和宏碁Aspire S7都要輕。”
顯示屏
Surface Pro采用10點觸控的10.6寸1920×1080分辨率IPS屏幕,在分辨率、亮度和色彩表現上都比RT增強許多,屏幕解析度達到了208PPI。雖然與iPad 4或者Nexus 10比較,Surface Pro的像素密度稍低,但無論從色彩還原度、表現力和屏幕亮度來看,它都達到了一流水準。國外科技網站AnandTech創始人安南德 辛皮(Anand Lal Shimpi)在他的測評中表示,Surface Pro的屏幕經過校準以后才會表現出真正的實力。他的測試結果顯示,校準后在亮度、灰階表現力、對比度等指標上,Surface Pro有著接近甚至超過iPad、Nexus 10的成績。
但是,在10.6寸屏幕上采用高規格分辨率也帶來了另一個副作用。Windows 8桌面模式下,文字和界面元素會相應變小,為此,微軟將系統的默認縮放比例設為了150%。癮科技(Engadget)撰稿人蒂姆 斯蒂文斯(Tim Stevens)在他的文章中反映,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上述問題,然而某些應用程序并不能很好的適應縮放后的顯示設置。Photoshop的界面圖標變得稍顯模糊,Chrome的按鈕文字甚至出現了錯位。Gizmodo作者凱爾 瓦格納(Kyle Wagner)也提到,在運行《文明5》這款游戲時,其界面按鈕會因為放大的縮放比與實際觸控點出現移位,只有在回復100%縮放后才能回復正常。這意味著用戶必須在兩個不同的模式間來回切換。
硬件、性能
與去年8月上市的RT不同,Surface Pro搭載著全功能的Windows 8系統,借助x86構架的1.7GHz英特爾Core i5雙核處理器,它不但在性能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還可以運行所有的Windows應用程序。在其他硬件規格方面,Surface Pro擁有4GB內存、64GB和128GB兩種不同版本的內部存儲空間,內置英特爾HD Graphics 4000整合圖形芯片,采用前后雙攝像頭配置,兩者均可采集720p半高清視頻信息,支持802.11 a/b/g/n四頻段Wi-Fi和藍牙4.0無線連接,還有全尺寸USB 3.0接口、DisplayPort、microSD擴展卡槽、羅盤、陀螺儀、光線感受器、加速感應器等一系列主流超極本或平板的常見設計。如同紐約時報記者大衛 波格(David Pogue)所言:“在Surface Pro的平板外衣下,有著完整的Windows PC身軀”。
性能上,國外科技網站LaptopMag作者邁克爾 普羅斯佩羅(Michael A. Prospero)的測評結果是,Surface Pro完全可以和市面上同規格的超極本媲美。其PCMark 7測試分數不僅高出宏碁W700、惠普Envy X2,也超過了超極本產品的平均水平。BusinessInsider作者史蒂夫 科瓦奇(Steve Kovach)則對Surface Pro極短的冷啟動或喚醒時間印象深刻。
配件
與Surface RT一樣,Pro可以使用微軟獨家的Touch Cover或Type Cover鍵盤底座。它們與Surface Pro的內置支架配合,可以讓其成為一款類似超極本的設備。由于Surface Pro可以運行數量龐大的傳統Windows應用程序,Ubergizmo的胡伯特 阮(Hubert Nguyen)和TheNextWeb的阿萊克斯 威爾海姆(Alex Wilhelm)都在他們的測評中明確表示,鍵盤幾乎是Surface Pro不可缺少的配件之一。然而,無論是Touch Cover還是Type Cover都不隨設備一同提供,消費者必須另花119美元(約合742元人民幣)或129美元(約合804元人民幣)單獨購買。而且,辛皮和皮爾斯提到,由于Surface Pro的內置支架位置固定,Touch Cover或Type Cover并不如真正的超極本那樣穩固,設備幾乎只能在擺放桌面這樣的水平位置下使用,這給平時習慣了“膝上型”姿態的用戶帶來了不便。
此外,微軟為購買Surface Pro的用戶免費配備了一支壓感筆。它不僅可以在專業人士使用Photoshop等作圖軟件時發揮作用,還可提供鼠標右鍵點擊、擦除OneNote筆記元素等功能。包括辛皮、瓦格納和皮爾斯都認為,這一設計創意獨特,在特定的人群中可能很受歡迎。但他們中也有人提到,由于這只壓感筆依靠磁性附著于Surface Pro的充電接口處,連接并不牢固容易掉落,在設備充電時也沒有其他地方收納,因此可以預見其遺失率可能會很高。
軟件
Surface Pro可以運行包括Photoshop、Adobe Reader、iTunes、Office等在內的傳統Windows軟件,這是其主要賣點之一。借助這一優點,用戶可以在數量有限的Windows 8應用商店以外擁有更多的選擇,商務用戶和設計師等人群也可毫無顧慮的使用Surface Pro進行移動辦公。
不過,如前所述,Surface Pro小尺寸高分辨率的屏幕、150%的默認縮放比例都給使用傳統Windows軟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由于顯示元素較小,使用觸屏進行操作會變得非常麻煩,而非默認的縮放比則使某些軟件的內容變得模糊。斯蒂文斯最后的出的結論使,用戶只能在縮放比例和屏幕清晰度之間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折衷方案。此外,皮爾斯還指出,雖然Surface Pro以適合辦公用戶作為宣傳亮點,卻沒有像去年10月上市的RT一樣,在系統中預裝Office 2013。在隨附的一個月Office 365體驗期結束后,用戶必須自行付費購買Office辦公套件。
電池續航時間
幾乎在所有國外媒體的測評中,都一致指出電池續航是Surface Pro的重要缺點之一。來自AnandTech、BusinessInsider、癮科技、TheVerge的結果顯示,Surface Pro的續航時間一般在3.5小時至5小時之間,平均值為4小時左右。無疑,這與iPad等市場主流平板產品想去甚遠,只能說勉強達到了超極本的平均水平。
辛皮認為,未來微軟可以考慮采取更為低功耗的處理器來解決這以問題。但從目前的消息來看,英特爾Hawell處理器需要等到今年下半年才會正式上市,因此用戶只能期待Surface 2 Pro之類后續產品會帶來更好的表現了。
結論
對于Surface Pro的定位上,Gizmodo的瓦格納和紐約時報的波格不謀而合:它是一款有著平板外表的Windows PC。但是,如同AllThingsD著名撰稿人莫博士(Walt Mossberg)在他的測評中所說,Surface Pro不但是一款縮水的平板,還是一款縮水的超極本。從電池續航時間上來說,它無法與iPad等搭載ARM處理器的主流平板產品媲美,從適用環境和軟件表現來看,它也不能與聯想IdeaPad Yoga 13等超極本相提評論。
此外,如同TheVerge的皮爾斯指出,以售價899.99美元(約合5604元人民幣)的64GB版Surface Pro為例,在同等價格下無論是平板產品還是超極本,消費者都擁有更好的選擇。從易用性來看,Surface Pro需要搭配Type Cover或Touch Cover才能獲得較為完美的用戶體驗,而這意味著消費者還需要額外付出742或804元人民幣的代價。最后,辦公用戶們在耗盡為期1個月的Office 365體驗期之后,可能還需要付費購買微軟的Office 2013辦公套件。
如此一來,Surface Pro似乎競爭力低下,無法成為一款改變市場格局的產品。但是,從它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微軟追趕移動計算潮流的努力與決心。在平板、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大行其道的今天,微軟無疑迫切希望追趕蘋果、三星等公司的步伐,以免被時代的洪流所拋棄。
然而,如波格所言,過去幾十年來,微軟一直依賴Windows操作系統和Office辦公軟件作為盈利的主要手段,在Surface Pro身上,我們看到的也是經典的“WinTel”聯盟組合,其硬件規格也確確實實是一臺完整的PC,設計也處處遷就Office辦公領域。從中可以看出,微軟依舊無法完全拋棄過去PC時代的傳統思想,就連他們的最新Windows 8操作系統,在動態磁貼和Charm工具欄的背后,也仍然是過去的桌面環境。
Surface Pro并非毫無優點,它在平板與超極本之間開辟了獨一無二的空間,在Type Cover、壓感筆、屏幕等方面的表現也可圈可點。隨著Windows 8應用商店中上架作品的逐漸增加,軟件開發商對于高分辨率屏幕及觸控操作理念的逐漸理解和適應,Surface Pro乃至觸屏超極本、變形本的表現也必將逐漸改善。畢竟,蘋果OS X的成長也經歷了12年的成長過程,搭載視網膜屏的新款MacBook Pro推出時也曾面臨應用支持匱乏的局面。
不過,也許微軟需要更為深刻的反思,也許他們需要作出像當年Windows拋棄DOS內核一樣的大膽革新。我們相信,微軟不會成為第二個柯達。也許假以時日,Surface Pro的后續產品將會擁有無法估量的成長空間,微軟也會再次屹立于浪潮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