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閱讀首頁
騰訊科技 Lois 2月26日報道
距離豆瓣閱讀開始售賣電子書已有9個月,今日,該產品官方小站公布了豆瓣閱讀在個人自出版作品方面的部分銷售數據,其中一些作者的作品銷售額已過萬元。
豆瓣閱讀官方告訴騰訊科技,其應用下載量,包括iPhone、iPad和Android版的豆瓣閱讀應用總下載量已超過300萬。
豆瓣閱讀作為豆瓣旗下的電子書閱讀和售賣平臺,用戶既可以在PC端購買和閱讀書籍,也可以在官方移動端應用或Kindle中閱讀。其平臺上的電子書分為實體圖書電子版與自出版作品兩種。既有部分免費電子書,也包括售價0.99元至幾十元不等的書籍。
此次銷售數據匯報中并沒有公布內容提供方為傳統出版社的書籍售賣情況,而主要介紹個人投稿形式所售賣的作品。
其中,丁小云是自出版中銷量最高的作者。總共出版的的兩部作品,《論文藝女青年如何培養女王氣場》和《7天治愈拖延癥》的累計銷售量為16624部,累計銷售額54970.48元。
同屬非虛構類作品的作者吉井忍的三部美食類作品銷量為9224篇。米周的《旅行故事》也在2個月賣出了2626部。
虛構類作品中,豆瓣閱讀匯集的一批純文學創作者,包括莊碟庵、路內、戈舟等都積累了一定人氣。其中莊碟庵發布的7部付費作品中,《反西游記》的銷售額過萬,路內的3部作品累計銷售2600多篇,銷售總額也超過萬元。
和其它電子書店不同,豆瓣閱讀在2011年11月啟動了投稿系統,個人可以向豆瓣閱讀發送自己的作品。這些作品不受出版形式的限制,多為3萬——5萬字、定價1.99元的短作品。豆瓣閱讀和作者之間按作品的銷售額進行三七分成,豆瓣獲得收入的30%。
據官方介紹,目前已認證的個人作者超過百位,投稿作品500多部。而在另一個內容渠道,即實體圖書電子版方面,已經與40多家出版社合作,推出電子書800多部。
雖然豆瓣閱讀希望提供一個匯聚作者創作力,并提供銷售渠道的平臺,但從目前的成績看,這個平臺的影響力和網絡小說網站相比,還遠遠形不成規模。即使起點中文網上的網絡作家收入之間相差懸殊,但收入過千萬元或百萬元的也有幾十位。
豆瓣閱讀上備受關注的丁小云雖然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但也和這位專欄作家此前在豆瓣積聚的較高人氣有關。2006年5月就注冊了豆瓣的丁小云在該平臺發布的有關書影音方面的評論目前有168條,粉絲數超過4萬。此外,丁小云本人也充分利用個人影響力在各個渠道推廣自己的書籍。
豆瓣閱讀上能產生出多少個丁小云,不僅僅依賴于作者本身,也考驗豆瓣閱讀上的平臺機制和整個產業環境的輔助。
針對產品發展中難解決的問題,官方回復稱,“源于市場特點和用戶消費習慣,并不是所有的讀者都習慣給電子書付費或付‘太多’錢;另外豆瓣閱讀從推出付費作品到現在也才只有半年多的時間,還在探索和驗證更有效的電子書推廣及內容運營方式。”
作為一個積累了八年的互聯網公司,提及6800多萬的用戶規模,豆瓣或排在第13位左右。月度UV約1.4億。背后龐大的社區支持,是豆瓣閱讀的優勢。因此,產品也在各方面嘗試作品推廣的創新,比如舉行每周二舉行的“睡前一起讀”活動,讀者在同一時間共同閱讀一部作品,分享閱讀心得,甚至直接與作者在線交流。此活動從2012年5月開始,已舉辦32期,吸引了數萬名讀者參與。
如何利用社區的力量,提供更多推廣和內容運營上的創新也是豆瓣閱讀的一項核心工作。
目前國內提供正版電子書付費閱讀的渠道除了豆瓣閱讀,還包括多看閱讀、唐茶的字節社、當當、卓越、網易云閱讀等。雖然渠道越來越豐富,但真正能吸引用戶付費閱讀的大勢始終未來臨。除了一些極為熱門的書籍,比如《喬布斯傳》、莫言系列書籍取得過一些不錯的成績,但大部分書籍依舊處境不佳。
和菜頭在自己售賣于豆瓣上的作品《飯醉記錄》中的致謝說明,“我不確信豆瓣閱讀能夠養活一個以文字為生的人,因為我們都明白讀書的人是多么的稀少。豆瓣閱讀可以利用長尾上的分成養活它自己。這就是說,它可以持久地存在下去。那么,把自己的部分作品托付在這里是讓人放心的。”
由此可見,豆瓣目前所做的,也是先建立一個平臺。但是,要真正形成有影響力的市場,默默無聞的長尾絕對是遠遠不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