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上海總部員工正在穿無塵服(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童云)北京時間2月27日消息,中芯國際(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代碼:SMI)首席財務官龔志偉在今天接受采訪時稱,預計該公司將在今年取得盈利,意味著這家一直都在艱難設法與規模較大的中國臺灣和美國公司展開競爭的芯片代工廠商可能面臨轉機。
雖然中國政府對半導體行業提供貸款支持,但中芯國際無論在生產技術還是規模方面都遠遠落后于臺積電,后者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商。在2007年到2011年之間,中芯國際僅有一年實現了盈利,原因是這家公司面臨著難以找到戰略方向和產能過剩的困境,分析師說道。去年,中芯國際的凈利潤為1590萬美元,營收為17億美元。
過去六個月時間里,盈利前景的改善已經推動中芯國際股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交易中上漲了34%。在香港市場上,中芯國際股價同期上漲了46%。
在2011年公司董事長江上舟因病去世以后,中芯國際同年對管理層進行了重新“洗牌”,而龔志偉今天接受采訪是自管理層洗牌以來該公司首次受訪。龔志偉表示,受移動設備芯片需求增長以及公司集中致力于提高效率等因素的推動,最近以來中芯國際的盈利表現已經獲得了提振。
分析師也指出,在管理層變動以后,中芯國際在提高生產效率和適應智能手機芯片需求大增等方面的表現有所提高。根據分析師的預測,中芯國際大約有40%的營收來自于面向移動芯片生產商高通和博通的產品銷售業務。
龔志偉表示,未來中芯國際將確保其首先拿到客戶訂單,隨后才會加大高科技產品的生產量。他還補充道,中芯國際希望在2014年以前開始出售利用先進的28納米工藝生產的產品。芯片的晶體管部件及晶體管之間的空間是以納米為計算單位的,晶體管本身越小、間距越近,就意味著芯片的功能越發強大。
中芯國際還正在擴大自身的研發團隊,同時正在為一個新的制造設施聘用工人,這個制造設施是該公司與北京市政府合作成立的,目前正在建設中。中芯國際稱,這個制造設施將是其基于28納米技術的芯片的主要生產基地。龔志偉同時表示,雖然中芯國際目前還沒有合并或收購計劃,但該公司有可能會在中國或海外市場上進行此類交易。
但龔志偉指出,雖然中芯國際正在追求更加先進的半導體工藝,但不會像臺積電那樣想要將自身建設為最先進鑄造領域中的基準,而是會集中致力于那些能讓公司創造收入的其他領域。他特別指出,將業務重點放在為智能手機設計芯片上的中國公司數量正在增長。“我們在這個本土(芯片)設計行業中看到了巨大的增長潛力。現在,有很多大型公司都能在全球市場上展開非常有效的競爭,因此我們也將趁勢借力于某些本土設計公司的成功。”
中芯國際稱,該公司2012年來自于中國客戶的營收比2011年增長了34.1%。龔志偉預計,中國芯片行業在未來五年時間里的增長速度將可達到19%左右,遠遠高于行業整體8%的增長率。分析師指出,政策激勵和市場對低價芯片的需求(這種需求主要來自于智能手機價格的下降)已經對中國芯片行業起到了支撐作用。大多數中國芯片設計公司并不生產芯片,而是依靠中芯國際或臺積電等代工廠商來生產其產品。龔志偉表示,由于中芯國際更加接近于中國電子供應鏈的緣故,這家公司將可獲得更多業務。
“當你設計一種芯片時,實際上會有很多工作需要在代工廠商、設計公司、包裝公司甚至是設備廠商之間合作進行;而如果所有這些公司都處在同一個地點,那么就會讓這種合作變得非常容易。”龔志偉說道。“我們的客戶就在街對面,因此我們的工程師可以隨時到客戶公司那里與其進行溝通,從而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中芯國際還把重點放在利用中國特有的項目上,尤其是利用不那么先進的生產設施來開發可用于智能卡的芯片,目前中國正在全國范圍內推出這種智能卡。由于受到限制政策和授權的制約,智能卡的芯片經常都必須在中國內部進行生產;分析師指出,這使得智能卡成為中國市場上一個盈利能力相當高的利基市場。
但是,分析師對中芯國際的增長前景則不那么樂觀,原因是這家公司仍舊面臨著不穩定性,其半導體技術落后于領先水平。本月早些時候,匯豐銀行分析師鮑禮信(Steven Pelayo)將中芯國際的股票評級下調至“中性”(Neutral),稱其盈利上行空間有限。他預計,中芯國際幾乎沒有能力打破他的預期,也就是2013年營收比2012年增長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