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從互聯網上獲得的凈利潤有多少?(騰訊科技配圖)
騰訊科技訊(王芮) 北京時間3月10日消息,據國外知名媒體《經濟學人》報道,毋庸置疑,互聯網從各個方面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而互聯網上各項服務的經濟價值卻很難計算。一些研究人員通過不同的渠道試圖計算出消費者從互聯網獲得的凈利潤值。計算的結果顯示,消費者從互聯網當中獲得的凈利潤數值巨大,不過這些結果仍具有一定的爭議性。
以下為文章概要:
朱迪-莫里卡(Judy Mollica)兩歲的女兒在1992年被診斷為癌癥,朱迪便在臨近醫院的一家圖書室里花費大量時間希望能找到有關女兒病情的信息。當看到一個陌生的術語,她便會停下來到圖書室的其他地方尋找這一術語的相關資料。這樣的情形,用她的話講,就是“在黑暗中前行”。在2005年,朱迪女兒的病情得以恢復,但卻又患上了另一種癌癥。不過與上次不同的是,這次朱迪能夠陪伴在女兒身邊,因為她能夠在線閱讀文章,能夠在維基百科上快速尋找到醫學術語,并且能根據相關鏈接找到新的資料。她現在能夠像一名見習醫生那樣和女兒的主治醫生對話。她說,維基百科不僅節省了她的時間,同時也使她能夠在女兒的治療上獲得了更多的掌控權。“維基百科給我提供的這些服務不能用金錢來衡量!
互聯網在很多方面都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但想衡量出互聯網所帶來的經濟利益恐怕很難,因為互聯網所提供的大部分服務無法定價。想要計算出維基百科為百科全書出版商們造成了多少損失很簡單,但計算出維基百科為類似朱迪這樣的用戶帶來了多少利潤卻難以完成。這個問題其實是經濟學里一個基本感念。GDP測量的是貨幣交易數值而不是人民的幸福。如果有人愿意出50美元購買最新版的《哈利-波特》小說,但卻以20美元成交,這其中30美元的差價就叫做“消費者剩余”,即消費者獲得的凈利潤。能夠在GDP中有所體現的網絡活動——如谷歌(微博)的廣告收入——其實僅占了所有網絡活動的一小部分,很少包含那些為谷歌用戶帶來消費者剩余的服務。一個棘手的問題是,如何計算出互聯網帶來的消費者剩余呢?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謝恩·格林斯潘(Shane Greenstein)和羅徹斯特大學教授瑞安-麥克德維特(Ryan McDevitt)通過建立一個需求曲線計算出了寬帶接入帶來的消費者剩余(當然,這一部分也包括互聯網服務產生的消費者剩余,因為互聯網服務才是用戶接入寬帶的主要原因)。在1999年,寬帶美元的費用為20美元,而到2006年,寬帶的廣泛傳播降低了寬帶費用至17美元。即使是在更低的價格會吸引更多用戶接入寬帶的情況下,消費者每年仍可以享受到3美元的消費者剩余。這兩位作者認為到2006年,寬帶共為通信公司帶來了390億美元的營收,每年消費者剩余則達50億至70億美元;诰S基百科在網絡中所占的份額比例,格林斯潘認為維基百科產生的消費者剩余為5億美元。
即使是這樣的數字也很有可能低估了互聯網的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這兩位作者計算結果的前提是在1999和2006年互聯網對人們生活的意義等值。但是新型服務的產生,如谷歌和Facebook使互聯網在2006年產生的影響要比1999年深遠的多。所以消費者剩余也會更大。
更為重要的是,當消費者在決定愿意為互聯網支付多少時,他們有可能不能完全獲取免費網絡服務的價值。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直接詢問消費者,他們愿意為網絡服務支付多少。網絡廣告集團歐洲IAB以及咨詢公司麥肯錫聯合做了一份調查,他們在6個國家里向3360名消費者詢問他們會為在選項中的16個網絡服務支付多少,而這16款網絡服務的營收基本都來源于廣告。平均來看,一個家庭一般每月愿意為每項服務支付38歐元(約50美元),但如今這些服務都是免費的。除去廣告入侵和侵犯隱私權所帶來的成本,麥肯錫認為那些免費、由廣告業務支撐的網絡服務在美國共貢獻了320億歐元的消費者剩余,而在歐洲這一數字高達690億歐元。電子郵件在美國和歐洲共貢獻了16%的消費者剩余,搜索引擎占到15%,社交網絡占到11%。
另外一個推斷出消費者剩余的方法是計算互聯網共為用戶節約了多少時間。在一份部分由谷歌贊助的調查中,來自密歇根州立大學的陳彥(Yan Chen)、格蕾絲-楊(Grace Young)等對一個科研團隊做了調查。他們會向這個團隊詢問各種來自網絡的刁鉆問題,如“在制作餅干期間,黃油或人造黃油的使用是否會影響到餅干的形狀”等。 一般情況下,參與調查的人員通過使用搜索引擎會花費7分鐘的時間回答出這些問題,而使用密歇根大學圖書館則會花費他們22分鐘。谷歌的首席經濟學家哈爾·瓦里安(Hal Varian)通過這一結論計算出谷歌每天將會為用戶節省出3.75分鐘。假設每小時的價值為22美元(按美國平均工資水平計算),他認為搜索業務每年會為用戶帶來500美元的凈利潤,為每個國家貢獻650億至1500億美元的消費者剩余。
但另外一種計算方法是通過計算出用戶花費在網絡上放松時間的價值。麻省理工學院的埃里克•布呂諾爾夫松(Erik Brynjolfsson)和吳珠熙(Joo Hee Oh )的調查研究顯示,在2002年至2011年期間,美國人在互聯網上花費的閑暇時間從每周的3小時增長至如今的5.8小時。這兩位學者稱,只要消費者認為在互聯網上花費的時間比在其他事情上花費的時間更有價值,那么這一增長趨勢就能反映出互聯網產生的消費者剩余在不斷增長。他們認為,在2011年互聯網帶來的消費者剩余有5640億美元,每位用戶能獲得2600美元的凈利潤。如果將這一消費者剩余計算進GDP中,那么自2002年后,每年的經濟增長水平應該再增加0.39%。
這些數字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它們也有很大的爭議性。消費者真的愿意為網絡服務支付2600美元嗎?其他免費的放松活動,例如看電視或是和孩子們一起玩,也有這么多的價值嗎?并且互聯網也有一些降低價值的服務:由于用戶持續登陸Twitter,生產能力被降低;人類之間的交往也逐漸被電子郵件所代替。朱迪表示,在醫院候診室里等待的人群以前往往會相互交談分享他們各自的故事!暗F在,大家都埋頭看著自己的手機,發短信或是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