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利用克隆技術將人體皮膚細胞轉化為胚胎干細胞。這一實驗可能再次引發有關克隆人的爭論。
研究人員的成果距創造出克隆人還很遙遠,但他們首次表明,創造出同人類基因完全相同的克隆胚胎干細胞是可能的。這些胚胎干細胞就來自人類。
這些干細胞可以分化成心臟、神經、肌肉、骨骼和其它所有組成人體的組織型。
自1996年克隆綿羊多莉(Dolly)誕生以來,研究人員已經克隆出大約20個不同物種,包括兔子、山羊、奶牛和貓。然而研究人員至今無法創造出在生物性上完全相同的猴子或靈長類動物(包括人類)的克隆體,原因可能在于這些生物的生殖生物學更復雜。
但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克隆專家奇貝利(Jose Cibelli)說,上述最新實驗所描述的種種改進表明,研究人員創造出一只克隆猴只是時間問題。奇貝利沒有參與這項實驗。他還說,這同時意味著這些研究人員距離有人愿意嘗試克隆人只有一步之遙,雖然克隆人還是一個遙遠且令人不安的前景。
實驗過程周三發布在專業期刊《細胞》(Cell)雜志的網站上。這項研究由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資助,法國勒迪克基金會(Leducq Foundation)提供贈款。
研究人員并不只是試圖達到克隆科學的一座里程碑。相反,他們正在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以培養新鮮的人體組織,并將其用于治療嚴重傷害或疾病。
實驗室培養的組織有可能改變醫學,但它距離臨床常規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例如,新鮮的神經細胞可以減輕脊髓損傷,新培養的心臟細胞可以修復心臟病發作造成的創傷區域。獲取新鮮組織的來源之一是人類胚胎。但這種做法存在爭議,因為胚胎在這個過程中會被摧毀。另一種方法是將成熟細胞進行重新編碼,繼而改造成類似胚胎的狀態。改造后的細胞隨后可以變成身體其它組織。但是這種方法相對較新,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結果。
第三種方法是利用克隆技術,就像上述《細胞》雜志刊發的論文所描述的那樣。這種技術可以產生在遺傳上同病人完全匹配的新鮮組織。培養出的新鮮組織就是要用在同一病人身上。
科學家首先從一個未受精的卵子中取出DNA,然后在卵子中植入含有病人DNA的成熟皮膚細胞。之后科學家觸發一個化學反應,引發細胞融合、發育。
這導致胚泡的形成。胚泡是含有50個至100個細胞的中空球。想要形成胎兒,胚泡必須植入子宮。胚泡中的內層細胞隨后形成胚胎,外層細胞則形成胎盤。
對于培養組織的實驗來說,研究人員關注的是含有胚胎干細胞的這群細胞。
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的發育生物學家米塔利波夫(Shoukhrat Mitalipov)說,在某些“增長”化學物質的幫助下,他們能夠將干細胞變成各種細胞系和組織,包括人類心臟細胞。米塔利波夫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
研究人員所取得的成就距離創造克隆人類胚胎還有很長的路。
即使整個胚泡被植入子宮,它也不會產生出克隆人。米塔利波夫博士說,胚泡還缺少一些其需要植入的細胞類型,同時也存在其它缺陷。
就更不用提克隆人的前景了──盡管經過多年實驗,科學家還未能成功克隆猴子。
米塔利波夫博士說,他的實驗室曾嘗試將整個胚泡植入猴子的子宮,但這些實驗尚未形成一次成功的妊娠。
米塔利波夫博士說,我們不知道這是為什么,你可以創造出胚胎干細胞,但這并不意味著胚胎能夠被植入。
他推測克隆猴子和人類的難度更大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和其它物種相比,猴子和人類的卵細胞更脆弱。
米塔利波夫博士的主要目標是使用克隆技術治病。他下一步計劃使用實驗室培養的組織,并觀察他是否能成功地治療一種發生在猴子身上的、可導致失明的退行性疾病。
Gautam Naik
(本文版權歸道瓊斯公司所有,未經許可不得翻譯或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