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科技 冰塵 9月22日編譯
據美國《連線》雜志報道,蘋果指紋認證雖然帶來了便利,但也可能讓美國消費者無法享受憲法第五修正案的特權。
報道稱,自從蘋果引入最新款的iPhone后,生物特征認證技術在業界吵得很火熱。考慮到蘋果的領導者地位,不難預料在不久的將來,這些技術會獲得飛速發展。甚至有人認為,蘋果的新舉措為密碼、PIN碼認證技術敲響了喪鐘。
但有關指紋認證多從技術可靠性的角度出發,很少有人關注從PIN碼過度到指紋所牽涉的法律問題。
因為按照憲法第五修正案的要求,“任何人在任何刑事案件中都不能被迫成為反對自己的目擊者”,通俗地說,就是不能自我控告。但這一條例可適用于密碼、PIN碼,而不適用于指紋。
這項法規將對政府直接從目擊者收集證據的能力產生影響。美國最高法院清楚地聲明,第五修正案不僅適用于犯罪檢舉過程,而且適用任何其他的“合法或犯罪、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以免產生自我控告的局面。這條法規深深根植于17世紀的英國法規。當時它用來保護人們不受問案者的折磨,被逼說出不利于自己的信息。
如果一個人擁有了合法的反對自我控告特權,沒有人(包括法官)能強迫目擊者將這些信息交給政府。然而,要行使這項特權,政府必須強迫一個人去聲明可能導致自我控告的有效信息。
這些信息的有效性取決于它是否揭露了當事人的思維內容。簡單地說,我們無法使用這項特權阻止政府收集指紋、DNA樣本。為啥?因為最高法院已經判定,這些信息不會揭露你知道的事情,也即你的思維內容。
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警察讓你交出鑰匙,打開一個恰巧包含你犯罪信息的箱子。這種交出鑰匙的行為就不受特權保護,因為它沒有揭露你知道的事情,而只是一種身體行為。但是如果警察強迫你說出保險柜的密碼,你的答案肯定是你已經知道的內容,所以這種行為會受第五修正案的保護。
密碼、PIN碼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它們為我們已知的內容。這些以記憶為基礎的認證技術享受第五修正案的保護。去年確實有一家聯邦上訴法院判定一名男子不必按政府的命令破譯數據。
但是如果我們的認證系統只依賴身體碰觸,也即我們的身體特征,而不是我們記憶的內容,那么政府就可以要求人們解鎖數據,反對自我控告的特權也就得不到行使。
生物認證技術的確為每個用戶帶來便利。但是技術的革新有時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包括法律方面的問題。如果蘋果的舉動讓我們放棄以記憶為基礎的認證技術,那它將潛在地損害我們享受的特權。
當然也有簡單的解決辦法。用戶解鎖手機時不僅僅依賴指紋,還可以外加他知道的一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