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一條令人哭笑不得的短信,稱:爸,我出事了,先打一筆錢到這個卡上。已經不是第一次收到這樣的信息了,和朋友們一發牢騷,他們說都快麻木了,還有收到賣槍的、放高利貸的信息的……不堪其擾但投訴基本無效。
和欺詐短信一脈相承的還有手機網絡淫穢色情信息。聽說一些缺乏自制力、抵抗力的未成年人受了“黃禍”影響,后果很嚴重。無論是欺詐短信的騷擾,還是“精神鴉片”的毒害,我想某些賺黑心錢的手機運營商是難辭其咎的。要斬斷幕后黑手和利益鏈條,需要監管部門的大刀闊斧,一旦發現有這樣的不良運營商,應當發現一個關閉一個。而在平時的監管中,政府牽頭,企業和公眾應該共同建立一個“多點互動”的監管體系,至少要打破當下投訴無效的局面。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均有相關法律來保護個人信息,而我們的手機號碼卻隨時可能被“賣”給了某個組織而只能沉默。所以,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加速信息社會規范和法律的研究和制定是必須的。其實,在科技發達的今天,順著信息傳播的渠道不就可以揪出背后的團體了,但令人納悶的是,為何這樣的短信總難以絕跡?對于“手機黃禍”,全國各地已經在展開整治行動了,而對于騷擾民眾的不良信息,相關部門也切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