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上旬,商務部即將對廣受業界關注的“微軟并購諾基亞”商業案例進行審核裁定,這一事件引發了業界的關注。
3月27日,由《北大商業評論》雜志社發起的,題為“智能手機時代的并購與壟斷”的專項研討會上,來自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的政府智囊、經濟學、法學、知識產權和反壟斷學者等對此進行了探討。
此并購案例因為涉及到跨國并購案例,而且與國內通信業息息相關,這將對行業格局帶來什么樣的影響?跨國大企業發起專利壟斷戰爭的例子屢見不鮮,此項并購結果會不會改寫手機通信行業的格局和生態?
微軟專利費被指過高
眾所周知,微軟一直擁有大量的專利。雖然安卓系統是免費使用的,但是系統中使用的微軟軟件,依然需要支付費用。目前,微軟已向安卓制造企業以智能手機每臺約5美元(占成本價的5%)、平板電腦約10美元的價格征收專利許可費。
中國通信工業協會會長王秉科表示,目前我國自有品牌手機基本處于加工階段。屬于產業鏈低端,普遍利潤較低,在3%之內。而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絕大部分中國廠商的智能手機平均售價在100美元以下。
以中國主流安卓手機品牌華為、聯想、TCL和中興為例,2013年第三季度,上述四家手機品牌智能手機的平均銷售價格僅為103.25美元,同時期,上述四家手機品牌的平均利潤率為1.70%。如果微軟收取每臺5美元的專利費,將占去成本的5%以上。
這是安卓系統剛開始投入使用的時候確定的價格,一直沒有變化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已越來越不符合新的市場環境的變化。
由于競爭的加劇和低端智能手機的興起,智能手機的價格一路走低。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的統計,未來5年內,智能手機的平均售價還將繼續降低約7%。雖然智能手機價格不斷走低導致利潤率下降,微軟的專利費用卻一直非常堅挺。
“微軟并購諾基亞,中國手機商最受傷,”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時建中表示,無論是微軟還是諾基亞,只要提升專利許可費,就將使利潤空間本來狹小的我國手機生產企業面臨更加艱難的處境,它們最終只能選擇退出市場或者將該成本轉嫁給智能手機消費者。前者將危害市場競爭,后者則直接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2009年,在智能手機操作系統中安卓的比重微乎其微,而現在占到80%。隨著安卓智能手機市場的快速增長,微軟的此項收入以幾何級數式增長,越來越成為眾多安卓手機商尤其是中國手機商的負擔。
專利許可費疊加漏洞
此次微軟收購諾基亞,諾基亞只出售其手機業務,而不出售專利,是屬于畸形的并購。在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詹昊看來,這樣的一個交易,對于中國本土市場存在巨大的潛在隱患:現行的專利許可制度里存在“專利許可費疊加”這一漏洞。
詹昊表示,對于一些國際上有名的手機生產廠商來說,每家都只掌握了其中一部分的技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形成了一種非常巧妙的互相牽制,不敢去發動所謂的專利價格戰。但是,諾基亞和微軟的交易結構一旦被放行,在沒有任何制約的情況下,諾基亞有可能成為專利怪物,因為它不再有從其他的競爭對手處獲得專利權的需要,一旦這個局面被打破之后,它有動力也有能力提高自己的專利許可價值。
據了解,諾基亞擁有智能手機通信相關的標準必要專利和非標準必要專利接近7000余件,行業專利數僅次于高通,且全球20%沒有跟諾基亞簽署專利授權的相關公司基本集中在中國。
諾基亞在救濟措施中表示,在FRAND原則下許可其標準必要專利。這相當于給諾基亞提高專利費一個合理的支持。中國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副會長馬一德認為:因為諾基亞的救濟措施中沒有數量限制,即使諾基亞把專利費提高10倍甚至20倍,在諾基亞看來,也是FRAND原則下合理的調整。事實上,諾基亞的行動已經開始了,據悉,諾基亞剛剛已經向一家科技企業要求比并購前高20倍的專利費。
很有可能的現象是,為了收取高額專利費,諾基亞可以通過銷售禁令的方式逼迫手機商就范。業內人士建議,為了防止其濫用專利變成專利流氓,應要求諾基亞維持目前的專利費率,同時包括所有與移動終端相關的全部專利,而不僅僅是一部分專利。
此前,行業中亦不乏這樣的案例,如愛立信在剝離手機業務的過程中就在全球掀起一輪專利訴訟浪潮,波及眾多廠商。
按照目前所報道的情況來看,如果得以通過的話,微軟的專利費用至少不會降低,諾基亞的專利費用會大幅度提高,結果導致并購之后的專利費用,將遠遠大于并購之前的專利費之和,1+1>2,這無疑將對我國手機生產企業的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對安卓系統的偏好。
微軟“吃”下諾基亞之后,無論是微軟為了擴大自己的Windows手機份額而動用專利核心武器,還是諾基亞出售了手機業務之后更加積極的專利謀利沖動,都預示著一場與專利有關的戰爭即將到來。
國產手機利潤再受擠壓
對于中國手機商來說,最為擔心的是微軟諾基亞合并后,專利費不降反升。針對此次并購即將對行業帶來風險,研討會上有行業人士及有關專家提出了拖延計。比如,監管部門需謹慎審查,充分論證,必要時可延長審批時限。
事實上,當商務部對經營者集中進行審查的時候,如果遭遇申報方和反對方兩者差距過大,也可以通過延長審查時間的方式進行尋求更為謹慎的決策。
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微軟并購諾基亞案例,應該由商務部反壟斷局聯合發改委,結合近期發改委發起的對高通的反壟斷調查一并評估,對中國未來的手機市場作出更合理的布局和秩序的規范,避免將中國的企業變成肥羊,被國際巨頭聯手宰了。
其次,部分專家認為:可以通過限制性條款和準入門檻解決相關隱患。商務部應采取比美國和歐盟更積極的態度。對微軟和諾基亞均附加適當的限制性條件,最大程度地減少該交易完成后對于競爭的不利影響。
針對這次并購,一些業內人士提出,為了國內企業生產的手機與微軟生產的手機能夠公平競爭,微軟應該降低專利費。另外,由于諾基亞將來很有可能提高專利費,監管部門應當使諾基亞承諾,未來不收取超過目前水準的專利許可費。同時,為了防止其濫用專利危害競爭,應就其所持有的與移動終端業務相關的全部專利進行承諾。
事實上,當市場失靈、無法通過企業的力量解決時,只有司法或執法部門有能力進行必要的糾正。在這方面已有諸多先例:2013年初美國聯邦法院在微軟訴摩托羅拉案中的判決,大幅降低了摩托羅拉要求微軟支付的專利許可費。
與微軟訴摩托羅拉案相呼應的是2013年終審判決的華為訴美國交互數字集團壟斷侵權案。在該案中,中國法院也對交互數字要求的專利許可費作出了大幅調整,將許可費由被告所要求的2%的費率標準下調為0.019%。